正文

Chapter1 沃伦·巴菲特VS乔治·索罗斯(5)

像巴菲特一样等待,像索罗斯一样行动 作者:(韩)申勇镇


如果只是简单比较二者的年平均收益率,巴菲特在某些年份确实表现卓越,但有的年份表现却差强人意。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13年中道琼斯指数曾经有5次收益率为负,同样的情况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却一次也不曾出现。作为公认的全美最伟大的投资家,连续13年平均年收益率高出道琼斯指数7个百分点,巴菲特卓越的投资才能足以得到充分认证。

1963年巴菲特曾经向合伙人谈及他对复利的偏爱。巴菲特举了一个例子,历史上伊莎贝拉女王曾经资助哥伦布3万美元,按照年息4%的复利计算,到1962年那笔钱已经高达2万亿美元。巴菲特对复利的偏爱溢于言表,他向合伙人保证投资的钱将像复利那样不断翻滚。

索罗斯,对冲基金行业永远的第一

从前文引述的报道中可以看出,索罗斯的投资成绩与巴菲特相比毫不逊色。从1970年开始到2000年的30年间,索罗斯掌管的基金平均年收益率为35%,1992年和1993年量子基金的年收益率都超过了60%,是名副其实的赚钱之王。1974年是索罗斯基金成立后开始投资的第一年,当年道琼斯指数下跌24%,索罗斯基金的收益率却高达17.5%,第二年这一数字又上升到27.6%。1976年,道琼斯指数上升23%,同一年索罗斯基金的收益率达到了创纪录的61.9%。

1978年索罗斯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了一场诉讼。之后那一年,1979年改名后的量子基金收益率为59%。1980年道琼斯大涨22%,同期量子基金的收益率为102%。从成立开始,量子基金一直保持了高收益率,遭受损失的年份却一次也不曾出现。这一段时期可以说是索罗斯人生的黄金时期。如果1969年一位投资者拿出1000美元交给索罗斯进行投资,到2000年他的投资将变成514万美元。2000年之后,量子基金的年收益率有所下降,市场上也传出索罗斯影响力下降的消息。不过,相关的数据依然表明,索罗斯仍然牢牢占据着收益率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的宝座。

6.保卫帝国的人们

查理·芒格和聚集在巴菲特身边的价值投资拥趸

平民形象已经成为巴菲特的标志之一,巴菲特看起来就像邻居家和蔼可亲又无比谦逊的大叔。巴菲特拥有极强的个人魅力,许多人都以认识巴菲特为荣,那些人一旦与巴菲特相识,往往保持终生的友谊。所有巴菲特的朋友中查理·芒格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他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董事长,与巴菲特一起经营着公司。

在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中经常提到查理·芒格,两人具有非同一般的友谊。巴菲特喜欢亲切地称呼他“查理”,提到与查理·芒格的关系,巴菲特说查理是他的“同志、老师、上司和部下”。

可以说,芒格给巴菲特最大的帮助是他改变了巴菲特的思考方式。最开始时巴菲特严格遵守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原则,寻找市场上被低估的股票,低价买进,等价格回归正常后便卖出获利。但是芒格认为,最好的投资方法应该是寻找那些长期投资会带来高收益的股票,芒格最终说服了巴菲特。

芒格认为,不应该只关注那些股价偏低的股票。考虑到企业未来的高成长率,只要有价值,即使股价有些高也仍然值得投资。芒格的观点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相差很大,巴菲特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理解。芒格曾说过,如果没有格雷厄姆,巴菲特会成为更加伟大的投资家。从巴菲特在一次有关查理·芒格的谈话中也能看出,芒格对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

“本杰明·格雷厄姆教会了我一定要买便宜的股票,但是芒格的想法稍有不同。在芒格看来,只要股票有价值,即使股价高也值得买进。芒格最终说服了我,这就是芒格带给我的真正的重大影响。芒格身上有一股知性的力量,他帮助我扩大了思考范围。”

投资喜诗糖果可以看做是巴菲特思考方式的转折点。在购买喜诗糖果的交易中,巴菲特支付的价格高出了其账面价值,但这笔收购无疑是成功的。与之相反,同期低价买下的霍柴德.孔恩百货公司(HochschildKohn)最终证明是一次失败的收购。巴菲特后来回忆说,是成功与失败的强烈对比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1993年10月27日,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作了一场演讲。在演讲中,巴菲特将单纯寻找低价股票买入的投资比喻为“雪茄烟蒂投资法”,巴菲特还强调说,烟蒂就是烟蒂,不可能继续抽下去,烟蒂应该被处理掉。买下那些已经获得市场优势地位的企业,并长期持有,巴菲特由此形成的投资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吉姆·罗杰斯、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和任期短暂的基金经理们

索罗斯经常更换手下的基金经理们。这或许与索罗斯本人的冷酷性格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金经理这一职业所要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

德鲁肯米勒曾长期担任索罗斯的基金经理,后来他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最后又关闭了它。德鲁肯米勒写信给投资者说自愿将自己的对冲基金解散,投资收益和资本金将一起还给投资者,他在信中坦陈作为基金经理“心理压力过重”,对自己近几年的投资成果“不满意”。德鲁肯米勒在索罗斯手下工作时,因为管理对冲基金获得高收益而扬名,最后却又因为投资结果不好而丧失自信,前后对比,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德鲁肯米勒在信中坦言:“能为投资者创造收益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最近几年令人失望的投资成绩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这成为我巨大的心理负担”,“长久以来,残酷的竞争也让我受到很大压力。”

毫无疑问,曾经与索罗斯关系最密切的人是吉姆·罗杰斯。1968年,26岁的罗杰斯和索罗斯同在安贺·布莱施洛德公司工作,公司里大多数同事都把罗杰斯看做是麻烦制造者,只有比他年长12岁的索罗斯认定这个年轻人正是自己要找的人。

索罗斯和罗杰斯的性格很相似,野心很大、优秀、诚实,两个人都酷爱读书,更重要的是,两人都对华尔街那些所谓的规矩不屑一顾,并且十分鄙视华尔街的传统投资者们。本质上两人都很固执,属于异类。但是另一方面,两人的差异也很显著。同样是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索罗斯并不会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罗杰斯则正相反。罗杰斯生性好战,经常以市场分析师的身份出现在电视上,与领结一起成为他当时的标志。索罗斯是一位研究宏观经济的经济学家,关注市场大的波动,罗杰斯则更喜欢研究特定的行业和公司。后来索罗斯再回忆起那段时期时曾经说道:

“我们的职责分工很明确。我是那个掌控全局、负责决策的人,罗杰斯则负责具体事务。我负责经营,罗杰斯负责研究。我作为公司的代表直接签署协议,罗杰斯接在后面负责分析和出主意。”

索罗斯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上文中提到的德鲁肯米勒正是在索罗斯的领导下,1992年成功发动了对英镑的强行阻击,一战成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