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1 沃伦·巴菲特VS乔治·索罗斯(8)

像巴菲特一样等待,像索罗斯一样行动 作者:(韩)申勇镇


创造机会与制造危机的乔治·索罗斯

对冲基金属于私募基金,基金经理对资金的使用要受到来自投资者的诸多制约。作为基金经理,必须在短期内取得高收益,将收益分给投资者,才能获得声誉,并在下一次募集资金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否则不但基金经理的报酬不会提高,基金的生存都会面临问题。索罗斯作为对冲基金经理,不可能像巴菲特那样耐心等待机会到来,他必须在任何市场情况下争取高收益。如果想象中的机会没有到来,索罗斯必须创造机会提高收益率。

其实索罗斯制造机会的过程很简单,他研究各国的金融系统、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外汇储备以及经济运行的健康状况和国民的爱国心等因素,通过综合分析,选出存在漏洞的国家或市场进行投机操作。那些投机失败的案例,事后分析看来,或是因为当初判断失误,或是因为行动时机不对。索罗斯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可以随意制造危机。

大鳄索罗斯

1995年索罗斯两次攻击日本货币体系时评论家给索罗斯起了个“金融大鳄”的外号,形象地体现出索罗斯自己创造机会并在危机中游刃有余的投资风格。

1994年,索罗斯接受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专访,索罗斯声称“按购买力计算美元对日元估值过低”,他预计到1995年美元将会走强。事实上当时索罗斯也的确已经开始买入美元,到1994年年末,索罗斯的预言被证明100%正确。当年11月,美国举行了中期选举,由于中产阶级的倒戈,执政的民主党在选举中惨败,克林顿政府迅速改变了之前的低利率政策,美联储当年11月15日宣布再贴现利率上升0.75%,到1995年2月1日,再次提高0.5个百分点,两个月内利率就上升到1.25%。在高利率的作用下,美元表现得超级强势。

但是高利率也引发了索罗斯未能预见的情况,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金融当局宣布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目的是留住因美国提高利率而回流本土的美国短期投机资本。然而浮动汇率制的实施却起到了刚好相反的效果,墨西哥本国货币比索对美元汇率应声下跌,墨西哥面临国家破产危机。美国政府不能坐视墨西哥破产,很快结束了高利率政策。

几天之后,意外的事情又在日本发生。1995年1月17日,日本爆发阪神大地震,这次地震又被称做“第二次关东大地震”,共造成5400多人死亡。地震发生后,大量资金为了支援灾后重建回流日本。

这两个突发事件导致国际汇率市场发生了惊天大逆转,美国停止高利率政策意味着美元弱势无法避免,大量资金回流必然导致日元对美元汇率上升,事实也的确如此,很快美元暴跌,日元和马克开始暴涨,金融界人士都明白,囤积了大量美元的索罗斯这次将“遭受重大损失”。日本媒体《朝日新闻》等更是预言索罗斯这次完了。

但是,结果却与他们的猜测完全相反,索罗斯最终还是赚了大钱。原来,索罗斯预计美元将会走强,就在1994年年末和1995年年初大量囤积日元。与此同时,作为对冲,又将大量金融衍生产品卖给了日本金融机构和出口企业。

索罗斯发明了对冲产品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预测之外的情况。

当市场状况改变时,索罗斯的战术也立刻作出调整。索罗斯最终还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富士通、先锋等日本出口企业和金融机构却因为金融衍生产品而巨亏。后来许多企业都因为“KIKO(出局入局)”损失而面临破产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我国航空公司也曾因为对冲高油价而遭受巨额亏损,境况很惨。

在攻击日本的过程中索罗斯的投资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自己创造机会,并试图驾驭危机。其实,对冲基金在外汇市场操作的方法很简单。

以汇率市场为例,假如对冲基金看好香港汇率,资金就会大量进入香港,向香港金融机构贷款港币,再将贷款得来的港币在市场上卖出,买入弱势的美元。外汇市场上由于港币供应增加,汇率下跌,美元随之升值,这时对冲基金再将手中的美元抛出,买回港币,还给香港的金融机构,获得差额收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当卖出港币买入美元时,对冲基金会在市场上大造舆论,攻击香港经济,动摇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提升美元需求。索罗斯1992年攻击英镑时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结果英镑贬值20%。站在索罗斯的立场看,是英国经济首先面临问题,然后对冲基金发现了机会。在股票市场上,对冲基金最常用的方式是大量卖空,一旦被卖空的企业出现问题,股价下跌,对冲基金就能获得大笔收益。

阴谋论者认为所有的危机背后都是一场大阴谋,是大的财富集团在背后周密计划的,对冲基金就是他们的马前卒。在他们眼中,对冲基金大佬索罗斯等人自然就是应该受到攻击的对象。

2009年年底欧洲多个国家发生债务危机时,又有人开始怀疑是否有索罗斯基金这样的对冲基金参与其中,尽管当事人索罗斯亲自出面辩解,仍然无济于事,传言并未消除。是真是假,无法说清,考虑到对冲基金是通过危机获利的一种金融组织,索罗斯们对市场的责难也只能选择忍耐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索罗斯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公开进行了辩论,索罗斯被形容为危机制造者,马来西亚是危机受害国,辩论中索罗斯当年阻击英镑的事又被重提。马哈蒂尔总理认为马来西亚居民人均收入从几百美元增加到五千美元是件好事,他为马来西亚建成世界最高的大楼感到骄傲。

但是,1997年8月~9月,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对美元汇率就暴跌了20%,马来西亚股票市场崩盘,大量银行破产倒闭。马哈蒂尔总理将马来西亚遭遇的危机归咎于国际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努力将国内对自己的批评转移到别人身上。

索罗斯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危机》一书中也承认国际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并且认为是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点上马哈蒂尔总理与索罗斯的观点一致。但是,马哈蒂尔总理同时拿出了索罗斯介入危机的证据,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索罗斯。

索罗斯基金的确曾大量买进林吉特,但并不像马哈蒂尔总理所说的是为了使林吉特暴跌,索罗斯错误地认为林吉特即将触底反弹,所以才选择积极买进。

1998年7月开始俄罗斯金融市场急剧动荡,IMF(IntemationalMone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给出了红色警报。3个星期之后,索罗斯公开撰文预言卢布将贬值15%~20%,主张美元对卢布汇率应暂时保持稳定,他还呼吁西方大国向俄罗斯支援150亿美元,并警告说如果西方大国不接受自己的意见,俄罗斯政府将会破产,或者俄罗斯经济将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1个月后,俄罗斯金融市场轰然倒塌。我们不能肯定索罗斯是否是作为一个中立的观察家或经济学家在提出警告,但是很显然,索罗斯又一次成了“危机制造者,搅乱市场的人”,接下来市场也作出了过度的反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