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1 沃伦·巴菲特VS乔治·索罗斯(21)

像巴菲特一样等待,像索罗斯一样行动 作者:(韩)申勇镇


索罗斯,谋求投资理论与哲学思想的对接

纵观索罗斯的一生,独立思考让他在成为对冲基金经理之后成功赚到钱,财富又让博爱主义者索罗斯有能力开展慈善事业。然而,造就今日索罗斯的,并不是他赚钱的方式,而是索罗斯的思维方式,通过思考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索罗斯提出了自己独创的理论模型。

关于人类谬误的反射性理论是索罗斯哲学的核心,索罗斯将自己的哲学理论应用于预测金融市场的波动。更有甚者,索罗斯不满足于预测金融市场,他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够预测整个社会的全部状况。

20世纪60年代是企业并购的高潮期,众多企业通过并购提高平均每股收益。巴菲特正是在那段时期买下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又通过并购国民赔偿公司进入保险行业。对于企业并购导致的泡沫,索罗斯通过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解释。索罗斯将泡沫过程分成七个阶段,(1)开始;(2)加速;(3)经过验证之后更加强化;(4)混乱;(5)顶点;(6)下降趋势加速;(7)金融危机高潮。虽然准确预测各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很难,但是过程的顺序是一致的。

也可以通过索罗斯的理论分析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过程。根据索罗斯的理论,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使贷款变得容易,导致房地产市场景气加速,贷款购买房地产和用房地产进行贷款相互作用,形成反射性关系,直到房地产泡沫达到顶点,银行房贷也达到最大规模。扭转时期由于强制清算(拍卖等)房价会大幅下跌。

1986年金融危机期间,索罗斯对一家公司提出严重质疑,并进行了卖空操作,在公司股票陡然下跌之后,索罗斯再购买股票进行补仓,获得巨额收益。

卡尔·波普的理论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索罗斯则将之一般化,特别是与金融市场结合起来,发挥了巨大威力。如果某一项依据在投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或者其价值被最大化利用,一旦被证明所谓“依据”的价值与人们预想的不符,收益便会产生剧烈波动。在证券市场上这种理论尤其适用。

5.隐藏身影的人,展露身影的人

不知为何,与经常在大众面前出现的人相比,人们反倒对隐遁者更感兴趣。觉得他们很神奇,对他们的关注更多,也更容易产生好感。这反过来恰恰证明,对那些经常抛头露面的人来说,赢得大众的好感要更困难一些。

索罗斯和巴菲特都是职业投资家,既非演员,也非政客,但上文的理论仍然适用,效果也十分明显。巴菲特得到了完全正面的评价,是优秀的导师,索罗斯则成了反面的典型,尽管今天的巴菲特和索罗斯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他们都会在媒体上出现,向公众阐述自己对市场的看法,同时又对自己的投资战略和投资组合严格保密。保密与隐遁是一脉相承的,如此说来,两人的投资没什么区别。

巴菲特,渴望成为完全的自由人

一次,有人问巴菲特想赚钱的理由是什么,巴菲特回答说自己想成为一个“完全的自由人”。或许正是这种想法让巴菲特决定远离华尔街,回到故乡奥马哈开始自己的投资生涯,而不是每天面对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许多人认为巴菲特身上有一种隐士的特质,他的很多朋友也持相同的看法。

巴菲特说自己不喜欢被一群陌生人包围着,这与大多数人的想法一致。但是,很多人拒绝与人交流是因为缺乏自信,巴菲特则不然,他主动选择隐遁。巴菲特说自己不喜欢聚会,对收拾家务也没有特别大的兴趣,但同时巴菲特也说自己喜欢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他喜欢回到自己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办公室,安静地坐下来,享受隐遁的乐趣。

巴菲特的外形并不吸引人,但是只要他一开口,崇拜者们就会仔细聆听,生怕漏掉一句重要的话。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隐士们是一群口才不好的人。巴菲特则完全相反,巴菲特专门参加过演讲培训课程,也钻研过关于辩论的书,绝对属于能言善辩的那一类人。

在奥马哈寻找合伙人进行投资之初,巴菲特曾经为周围的居民开设金融课程。听众多数是巴菲特的邻居,年长巴菲特很多,他们一开始在心里有些轻视巴菲特,但是巴菲特只用了10分钟就让他们改变了想法,通过简短的语句,形象的比喻,再加上特有的幽默机智,巴菲特彻底征服了台下听众。其实,回到奥马哈开始职业生涯的时候,为了有胆量在众人面前演讲,巴菲特支付了100美元学费就读卡耐基开设的演讲课程,还做了其他一些精心的准备。

具备了所有的才能,却不表现出来,年轻的巴菲特选择隐藏自己,目的是避免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固守自己的投资原则。笔者认为巴菲特是一个优秀的善于进行自我管理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