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1 沃伦·巴菲特VS乔治·索罗斯(20)

像巴菲特一样等待,像索罗斯一样行动 作者:(韩)申勇镇


3.两人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

分析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的内心世界,是在小说中才会发生的事情。笔者与巴菲特和索罗斯都不相识,对两人内心世界的分析肯定会被质疑不准确。然而,即使与两人见过面,也未必能够正确读懂他们的内心。了解巴菲特和索罗斯,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分析两人的言论和行为,对两人的内心想法进行推测。巴菲特对金钱有天生的直觉,索罗斯则具有读懂市场走势的卓越才能。

巴菲特,天才与懒虫的综合体

巴菲特喜欢做事,是个天生的乐观派。巴菲特曾经说过无数次,人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喜欢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巴菲特来说,不论是想要赚钱的想法还是赚钱的过程都是令人愉快的,反倒金钱和财富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很显然巴菲特对于赚钱绝非单纯喜欢而已,他是个赚钱的天才,而且一直在不断努力。

巴菲特具有与众不同的数学才能,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对数字的敏感。巴菲特有一种想法,没必要做的事情当然也没必要做好,做非凡的事情时也不一定要有“一定要做成伟大的事”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将想做的事情做好。据巴菲特妻子苏珊·巴菲特所说,巴菲特对于家务事从来都不关心,可以说一件家务也不会做。巴菲特说自己的心里有一张表格,那些别人不喜欢但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做起来仍会觉得幸福。如果自己对做的事不满意,即使得到别人的称赞,仍然不会觉得快乐。相对别人的看法,自己喜欢、把握自己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巴菲特的这些特点还表现在他的投资活动中。他对简单的事情感兴趣,不喜欢复杂的。他不喜欢对未来作出预测,认为弄懂现在的情况才是最重要的。巴菲特像个懒虫,但他同时又有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天才能力,最终他的长期投资收益率让人吃惊。巴菲特到底有多“懒”,还能从一件事情看出来,别说自己的传记,他甚至从未亲笔写过一本书。索罗斯出版过多部著作,对写书一点都不偷懒,但是巴菲特从不写书,他只动笔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还有每年写给投资者的一封信。

索罗斯,洞察力带来灵感

索罗斯自称是个失败的哲学家,他将对哲学的兴趣都转到了金融市场。索罗斯将自己的哲学理论与金融模型结合起来,希望在金融市场上验证自己的理论。有一点索罗斯和巴菲特始终保持一致,那就是两人从未自称天才。然而,索罗斯有自己的愿望,他希望自己创立的理论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具有影响力,希望自己独创的学说被认可。相对于“金融家”的称赞,索罗斯更喜欢别人把他当做“思想家”,索罗斯更希望别人接受他的知识体系。

不论何时,索罗斯都要在内心深处忍受着作为异乡人的孤独感。不论是最初在英国还是后来在美国,不论是最初贫穷的时候还是后来成为富豪之后,总是自己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这种孤独感刺激索罗斯渴望赚更多的钱,他没有选择传统道路,而是试图创造新方法。另外,与其说索罗斯的成功是因为他的才能,不如说是运气好。这可以从索罗斯周围人的评价中得到验证,索罗斯能够读懂未来。

1985年《广场协定》(人为使美元贬值)签订前,索罗斯预见到日元即将升值,就提前买入大量日元。后来协定签订,日元果然大幅升值8%,急速上升势头过程中许多其他对冲基金选择了迅速卖出日元获利,但是索罗斯却认为日元还会继续升值,最终索罗斯直到日元升到最高点附近时才卖出,赚了一大笔钱。

在攻击敌人要害时索罗斯不盲从,只跟着自己的感觉行动。我们可以将之称做灵感。但不可否认的是,索罗斯的这种灵感来自其以哲学思考为基础形成的洞察力。他的哲学理论和洞察力虽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索罗斯的确是靠自己的天才能力,而不是靠别人的帮助取得成功。索罗斯将自己的哲学理论与金融市场结合起来,制作出模型,再通过市场进行验证。

4.两人到底为何投资

索罗斯和巴菲特进行投资的理由是什么?大多数人很容易便会想到是为了赚钱。然而事实却不尽然,巴菲特喜欢投资,享受投资的乐趣,他将投资当做自己的事业。对索罗斯而言,投资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也是验证自己理论正确的绝佳机会。

普通人追求的财富会到什么程度?张开双臂拥抱金钱,将勤俭节约的钱投资了优良的股票,或者偶尔投资不动产,最终获得的收益足以保障退休后的生活。这是许多普通人的目标,如果希望成为巨富,最初所设定的目标就需要与普通人有所不同。

索罗斯和巴菲特从无到有,通过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活动赚得了巨额财富,到底他们是怎么想的?

巴菲特,看重资本的配置

严格说起来,与其说巴菲特是个投资者,不如说是一位实业家。一旦巴菲特判定某家企业有价值,就会买下那家企业,将它变成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的一个子公司,巴菲特本人正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董事长。虽然他的并购行为一向被归类为投资,但是巴菲特本人将投资与企业经营看得一样重要,巴菲特很重视被收购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且在收购之后会继续将公司经营下去。

巴菲特曾不止一次明确表示,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利益。无论是购买优秀企业的部分购票,还是买下整间公司使之成为集团子公司,最终目的都是增加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收益,当然也是为了巴菲特自己,因为巴菲特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最大股东。那么,增加股东收益是巴菲特进行投资的唯一最终目的吗?当然不是,巴菲特选择将通过投资获得的财富捐赠出去,返还社会。

笔者认为,进行资本配置是巴菲特投资和经营企业的根本目的。巴菲特拿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资本(包括他自己的资本)并购优质企业,或者投资优质企业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通过资本的有效配置,提高了资本的收益,再将收益返还给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菲特扮演的是典型的资本家的角色。巴菲特做得很优秀,堪称典范。

对巴菲特而言,资本最有效的配置方式应该是投资,浪费和乱花钱都是错误的,应该被严格禁止。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本,巴菲特避免浪费绝非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投资家。

巴菲特一有机会就说自己所从事的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就是通过投资赚钱。也就是说,通过投资赚钱符合他的个性,赚钱让他感到幸福。巴菲特还说过一段话:

“我很喜欢掌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果幸福地活着对长寿有所帮助,我肯定能超过麦修彻拉(《圣经》里的人物,存在于诺亚方舟之前,活了969岁,是最长寿的人)保持的纪录。对我来说,即使完全没有报酬,我也会高高兴兴地继续做下去,并且享受其中的快乐。”

巴菲特年薪不过10万美元,是美国企业500强CEO中年薪最低的。为了节省花在可口可乐上的开支,巴菲特总是一次买一大堆,然后存进冰箱。巴菲特所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形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