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在失败中咀嚼,卧薪尝胆待崛起

淡定 作者:易贝连


有人说:“失败绝不会是致命的,除非你认输。”如果在失败面前一蹶不振,成为让失败打垮的懦夫,无疑是无勇无智之辈;假如遭受失败的打击后不知反省,不善于总结经验,任凭一腔热血横冲直撞,要么头破血流,要么事倍功半,即便成功,亦如昙花一现,此为有勇无智之人;倘若遭受失败的打击后,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我,在时机与实力兼备的情况下再度出击,勇往直前,直达胜利,这才是智勇双全的成功之士。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摆脱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在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欲极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创作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在这一时期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歌上。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贝多芬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他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贝多芬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不羁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强者之所以为强者,不在于他们遇到挫折时没有消沉和软弱过,而恰恰在于他们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沉与软弱。他们在失败中咀嚼,卧薪尝胆待崛起,通过斗争,最终都坚定地走向了真理与辉煌,更加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静思心语】

在失败中咀嚼,才能变得更加坚韧。在失败的不断试炼中增强自身的抗打击能力。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因为他在失败的熔炉里冶炼了心志,于艰难的困境中锤炼了毅力。于是,生命的力量于喧嚣而浮躁的红尘中越挫越勇,心灵于风雨的打磨和岁月的浸润中愈发坚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