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5.八九十年代:文艺的光荣与梦想(1)

无限江山:孔庆东谈文化 作者:孔庆东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你今天如果问一个从五十年代一路走过来的人,我想多数人会对八十年代打最高分。我在文章里讲,我个人也是给八十年代打最高分。我认为八十年代是不左不右的,它既保持着革命的理想主义惯性,同时又很关注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情感又是健康的情感。而且它仍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但是它这个空间是最广大的,外延特别大。人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自由,但它给你犯错误的空间是非常小的。

在八十年代仍然可以说文学是整个文化的火车头。也正是这个原因,八十年代高考,录取分数最高的是文学专业,不像今天。比如说我考北大中文系,那是非常难的,跟陈景润那活儿一样难,因为在我们省只有两个名额。就是各个学校学习最好的人,才敢有这个梦想。我为了考北大中文系,首先要保证学习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我要保证在全省有绝对的优势。我们那儿各个学校学习好的人成绩互相都知道,保证优势还不行,还得打心理战,还得把别人吓唬住。所以我早早就宣布我要报考北大中文系,就把别的学校的潜在对手都给震慑住了。他们一听说哈三中的孔庆东要考北大中文系,那我就算了,很多人都放弃了。在我们这个班里面,有全国的高考状元九个,就是说我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一方诸侯,都不得了。不是省里的状元,就是地区的状元,好像县里的状元都没有,不是榜眼就是探花。这是我们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以后再没有这种情况。

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就改变了,九十年代之后分数越来越低,中文系曾经有好几年招不到状元。有一年我们的书记见到我很高兴,“喂,老孔,咱们今年招了一个状元”。我问哪个省的?“西藏的!”曾经有过这么惨的时候。这几年又恢复了,这几年大家可能看到还是学传统的专业比较好,不论是从个人修养,还是找工作都比较好。我们这几年招到的状元和分数又开始回升。今年就招到好几个状元,包括北京市的状元,都在我们这里。八十年代是一个文学的时代,那个时候以学文学为荣。

到九二年之后,这个国家突然加速发展。强行进入“资本主义”,这是九二年以后的整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但是我们媒体不是这样讲的,媒体讲得很好,媒体讲的是“春天的故事……”:一个老人画了一个圈,使今天迎来了好日子。这就是我们主流媒体讲的,主流三雅媒体这么讲的。

但是我们看到,从1992年之后,中国文化界进入了一个颓废的、怨恨的、偏执的、狂躁的时代。它的标志是1993年的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叫《白鹿原》,一部叫《废都》。1993年诞生的这两部长篇小说,争议非常大,影响非常大。影响非常大不是说它里面的色情描写,这个我并不怎么看重,很多媒体炒作这个,比如说贾平凹的《废都》一下删去三百五十四字等等。这都是噱头,这个不要紧,没有这个也可以,关键是它整个作品的思想基调。这里边的人已经没有主心骨了,如果用金日成同志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主体思想”。从这儿开始,中国人、中国文学里的人,是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就是说没有脊梁骨了!就是人怎么活着都可以了。

八十年代,我们的思想是很开放的。开放什么?就是人不一定跟你的太太过一辈子,人可以离婚,人可以有婚外情。只要你跟他有感情,你俩可以好,你俩怎么着都行。但是到九十年代,就变成了你可以跟任何一个人好,只要是一男一女就行。现在好像是也可以不限制这个了,连这个都没有,任何人都行。可能是我们这代人还不能进化到这个程度,还理解不了。当时觉得我们够先锋的了,怎么这个世界还能往前发展呀!真的没有想到。九三年开始,这种思想就大行其道。一开始我们觉得这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俗人,后来发现很多教授、学者用堂而皇之的理论在每天给人们灌输。最后一句话就是说:人怎么着都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