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不得已的批判

向善的孟子 作者:傅佩荣


从孟子和各国国君的谈话中,可见他常批判各种学说,这一点和孔子不一样。

对于立场不同的学说,孔子认为没有必要去批判。他说过两句话,一句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意思是批判异端,会造成后遗症。要注意一点,孔子说的异端不是邪说,而是不相同的另外一端。后人不一样,将立场和自己不一样的算作异端,我是正统你就是邪说。而孔子认为,最好不要批判不同的立场,不然别人也会批判你。第二句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彼此立场不一样,理想不一样,就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孔子认为,天下的路很多,何必非争个高下不可?不妨各走各的路,看谁能够感觉到生命的力量,并且活得快乐,而不一定非要马上分出对错。儒家学者在这方面很有信心的。

但孟子喜欢批判异端,这和时代有关系。孔子处于春秋末期,而孟子生在战国中期,当时已经天下大乱。孟子认为乱的根由是社会思想出现了偏差,造成各种复杂的后果。当时流行的观念很有问题,因为圣王不再兴起,诸侯无所顾忌,士人议论无端。天下的言论,不是倾向杨朱一派,就是倾向墨翟一派,还有其他一些学派。孟子至少和四派不同的学说产生严重的分歧,第一派叫做杨朱,第二派叫做墨翟,还有纵横家和农家。其中杨墨两派在当时很流行。

先说杨朱,杨朱的学说就两个字--“为我”,为我自己着想。杨朱这个学派基本上只考虑自己,说,拔一毛让天下人得到好处,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损失一根毛的是我。这就太自私自利了。不过要注意,第一他绝对不想害人,第二也不会麻烦别人,不会说我只替自己考虑,你们也要替我考虑。后代有学者把杨朱说成庄子,这是不合理的。庄子绝对没有杨朱那种狭隘的想法。但杨朱的思想在当时很流行,很多人都觉得很有道理,天下这么乱,我当然只顾我自己了,干吗考虑别人呢?我既不能改善别人,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是先保命要紧。这是第一派。

第二派叫墨子,墨翟这个学派不得了,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他们磨秃头顶,走伤脚跟,是为了帮助天下人,完全不为自己考虑,实在是令人感动。墨家推崇大禹,大禹也是只为别人而辛苦。墨家学派主张什么呢?第一个要顺从天志,上天有它的意志,可见墨家很保守。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听到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拿三家作比较。我开始真的吓一跳,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外国人研究我们的思想也能给我启发。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家最革命,墨家最保守。儒家呢?中庸之道。

第一句话怎么接受呢?道家最革命,怎么讲得通呢?大家都认为道家顺其自然,无为不争,怎么会有革命性呢?西方学者的观点是,中国古人都相信天,天的儿子就是帝王。天子发布圣旨的时候,明明是自己的意思,还要说“奉天承运”。这说明中国古人相信天。但是道家不一样,把天放在一边来谈道,这不是革命吗?这样一来,凸显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特色。

哪一派最保守呢?墨家。天有一个想法,人就要配合,什么事都要以天为主。还有鬼,墨家好多地方都用鬼来吓人,让人做好事,不做的话,有鬼来对付你。这当然不可信,但是墨家的作为与用心让人感动,为了让一般人行善避恶,拿鬼神来吓人。这就是墨家。

墨家的思想后来很难发展,因为它完全替别人着想,比如“兼相爱,交相利”,仅是前者就做不到。“兼相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你要普遍爱每一个人,第二个是你要平等爱每一个人。这个谁做得到?比如我坐在车上,我的母亲上车了,另一个陌生的老太太也上车了,我把座位让给谁?按照墨家的说法,不能让给我的母亲,对我的母亲和陌生的老太太我要平等对待。难道说你们两个猜拳吧,谁赢了就给谁坐?那做母亲的要生气了,我生你养你到现在,居然叫我跟别人猜拳才让我坐座位,不是白养了吗?而那个老太太就觉得,多赚了一个儿子啊,有人对我这么好。所以教出的小孩变成墨家,等于没有孩子了。

儒家不能接受这种观点,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差等是什么意思呢?有座位先让给我母亲,有两个座位再让给我认识的邻居家的母亲,有三个座位再让给陌生的老太太。这是人性很自然的表现。就好像你小时候,母亲不会平等对待你和邻居的孩子,不然你会觉着妈妈不算妈妈了。墨家的理想很高,希望天下人都是一家人,每一个人都平等,但根本做不到。

后来墨家的发展也让人遗憾,变成帮派一样。墨家的领袖称为钜子,他下命令就和黑道老大一样,叫你生你就生,叫你死你就死,不说第二句话。再后来墨家有些人就变成游侠,变成刺客,因为传承不下去了。

孟子将杨朱和墨翟一起批评。“杨氏为我,是无君也”,指一个人只为自己着想,是不要国君。如果接受杨子的说法,只为自己着想,我一定会逃漏税,这样国家怎么维持,怎么从事公共建设呢?“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指墨家不要自己的父母。“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话太重了,把别人骂成禽兽。不过孟子所谓“禽兽”是指动物,不是现在说一个坏人简直像禽兽一样,那是在侮辱禽兽,因为禽兽不会做违反本性的事,而坏人是违反人性的。而孟子说的禽兽是动物,因为动物没有国家和父母亲的观念,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孟子批判纵横家。纵横家是专门靠辩才取得官位的,比如苏秦、张仪这些人,游走于诸侯之间,摇唇鼓舌,专门搞辩论,一时主张合纵,一时主张连横,纯粹以利来说服国君。他们见到梁惠王会说,你跟哪一国联合最有利,跟哪一国作战最有利,远交近攻什么方法都用,就是要让你得到利益;到另外一个国家又替那一国的利益着想,最后搞得天下大乱。这些人表面上很神气,一出来说话,各国诸侯都很紧张,怕对自己不利。

孟子有学生说,张仪、公孙衍这些人是大丈夫啊,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安定,他们一发怒开始政治活动,天下诸侯就很害怕他们。孟子说他们不算什么大丈夫,不过是看别人脸色行事,自己得点小利益罢了。那怎样才算大丈夫呢?

孟子说了句千古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第一,“淫”代表什么?吃喝玩乐放肆了,一般人都是这个毛病。但大丈夫再怎么富贵,不会放弃原则,沉迷在享受里。第二,一般人贫贱之后就改变志向了,能赚钱就好,不坚持原则了,但大丈夫是“贫贱不能移”。第三个“威武不能屈”,受到什么样的威胁我也不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啊!

另外有一派比较“落实的”,叫做农家。古代是农业社会,农家专门把农业当做最高的原则,每一个人都要自己耕田,然后才可以吃饭。有个人奉行农家学说,叫许行,到了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想学圣人,施行仁政,那我来你这边当百姓吧。滕文公很高兴,立刻给他一块地一个住处。许行每天带着几十个学生,自己耕田,自己织布过日子。后来有学习儒家的两兄弟陈相、陈辛,从宋国来到了滕国,看到许行和弟子们的耕作和生活,很是崇拜。这种农家令人感动啊,老师跟学生一起耕田织布,一起吃饭过日子,没有复杂的利害关系,有点像原始共产社会的样子。陈氏兄弟觉得这样很好,何必分彼此呢?何必要私有财产呢?他们就放弃了儒学,成为农家学派的信徒。

陈相回去跟孟子一谈,两人进行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农”“儒”论战。孟子问,许行是一定自己耕田才吃饭吗?回答说,是的。问,许行自己做衣服吗?回答说,许行的衣服很简陋,不用怎么做就可以穿的。问,许行自己做锅子吗?回答说,那怎么有空,当然是向专门做锅子的买嘛。问,许行自己做铲子吗?锅盘碗盏都自己做吗?回答说,都不是,都是买来的。问,许行的房子是自己盖的吗?回答说,他哪有时间盖房子,他要种田。

孟子说,锅盘碗盏都向别人买,别人就不能种田;房子让别人盖,别人也不能种田。虽然你种田天下第一,做了该做的事,但别人都因为你需要各种工具、材料,而不能做他需要做的事,那对别人不是不公平吗?什么事情都自己做,那就来不及了。帽子要自己做,做好才能出门;鞋子要自己做,做完才能出门;等身上东西全部做完,人也老了。所以孟子有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身上的要求是“百工之为备”。一百种工人做工才能让你身上穿戴整齐,眼镜不是你自己做的,需要专家,衣服是专家做的,领带、鞋子,身上哪一样东西不是别人专门做的呢?如果说只有教书最伟大,那别人因为给你做服装而不能教书,就不伟大了吗?孟子指出,一个社会必须有分工合作,才能正常运行和发展,才能够让每一个人得到需要的物品。

陈相又辩道,按照许行的办法,只需要简单交换,国中就不会有作伪的事,因为布匹丝绸长短相同、麻线丝绵轻重相同,五谷数量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完全一样。孟子说,如果布料有的精致有的粗糙,如果只按长短一样,谁还会去制作那些精致的布料呢?如果石头价钱都一样,怎么区别一般的石头、玉石和钻石呢?可能大家会竞相造假啊。农家的这些想法,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下去就自相矛盾,根本不能治理国家。

孟子与农家的辩论,很快就让对手没话说了。这说明孟子很了解人情世故,了解每一个学派、每一类人的想法,这是儒家思想的特色。每个人跟别人来往,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很多人把儒家说成理想主义,说他们不关注现实生活的需要,这就错了。根据我对孟子的了解,任何问题一提出来,他的答案早准备好了,就怕你不问。孟子往往事先已经做过研究,知道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风尚和趋势,如何才能够让别人心服口服。

由于经常批判别的学说,辩论从来没有输过,孟子被人说成好辩,这使人想起了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口才太好了,最后被告了,说他有罪,理由也是一样,小心啊,不要跟苏格拉底说话,他会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他会用比较弱的论证去推翻你比较强的论证,跟他辩论任何问题,他都把没有理由说成很有理由,你辩不过他。苏格拉底说,你们真冤枉我,我从生下来到现在所讲的都是真话。

可见古今中外都一样,口才好不好和是不是讲真话要分开看。通常我们都会误会,如果一个人说话很溜,他一定是好辩之徒,口若悬河,没一句真的;相反的,说话吞吞吐吐,一句话讲三分钟,听的人都很辛苦,终于听懂了,那非是真的不可,要不然再讲一遍又要等三分钟,太麻烦。这实在是误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