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食色性也的谬误

向善的孟子 作者:傅佩荣


《三字经》里说“性本善”,据我了解,其实有一阵子我们把第一句话改成了“人之初,如白璧”。白璧无瑕,如果人生下来像玉一样,没有任何瑕疵,那么后来变好或者变坏,恐怕是因为受了环境的影响。西方有些学派就把初生者的人性当成一张白纸;我国古代也有类似说法,一个小孩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还有现在说的“社会是个大染缸”等等。如果把人性看作白纸或白璧,就没有理由说一个人应该行善避恶,因为环境的力量太大了,变成什么样就不能怪他。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假如一个人犯罪上了法院,他的律师会为他辩护说,这不能怪他,是他环境太差。在他的生活环境里,他不打人别人就打他,所以他打人是为了自我防卫;他不杀人别人就杀他,所以他现在还活着是因为自我防卫。如果这样说不通,律师就进一步说,我的当事人不是有罪是有病,不该接受惩罚,而应该接受治疗,我们应该对病人好一点,等等。在国外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那么这样的人性观念到底对不对呢?值得探讨。因为只有了解了人性,才能谈到教育。事实上,好的教育策略,是让人性内在本来就有的一种力量或倾向,顺利正常地表达出来。

很多人探讨人性,都是从看孟子的《告子篇》开始的。我在美国读书时,周末一定要逛书店,那是少数比较愉快的事情之一。我发现很多书店门口摆着书架,上面放一些格言卡片。会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耶稣等这些伟人的话,总觉得很有道理。有一天我看到一张卡片,很生气。为什么?它上面写的居然是:“Confuciussaid:Eatingandsexarehumannature”。翻译过来是,孔子说“食色,性也”。这是对孔子的误解。

这四个字见于《孟子》,讲告子跟孟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然后孟子反对。不料阴错阳差,后来都说这四个字是孔子说的。当然,孔子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并不决定它是对还是错,不应该盲目崇拜权威。但是很抱歉,这里有一个事实的问题。我们需要好好分析一下。

告子说:“食色,性也。”孟子说不对,“食色”作为本性,动物有,人也有,怎么能叫做人性呢?人跟动物共有的部分并不重要,只有人独有的,才能叫做人性的特色,是人和动物的差别。

告子口才也不错,但是和孟子辩论,他只能作为箭靶让孟子表现。比如,他说人性就像一条河在流淌,东边开个缺口水就向东流,西边开个缺口水就向西流。就像人会受环境影响,有这样的环境就变成好人,有那样的环境他就变成坏人。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像水没有向东向西的区别。孟子说,水确实没有向东与向西的区分,但难道没有向下和向上的区分吗?“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指人没有不向善的,就好像水没有不向下的。要整体看这几句话,将“下”和“善”放在同一个位置,不要看到“人无有不善”就断章取义,说人是没有不善的。为什么我加一个“向”字?因为“下”不是水的“性”,是水的“向”,水的“性”是H2O,二氢化氧。“下”是水的“向”,那么“善”也是人的“向”。所以孟子的意思是,人性向善。

《孟子》里两次出现“性善”这个词,这是第二次。他喜欢讲比喻,因为直接讲不清楚。人性谁看得到呢?只能看到人类社会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无法判断他是善还是恶。

孟子又进一步阐释道,人有心,心有四端,端代表开始、萌芽。哪四端呢?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个开端。开端要培养出四种善,从恻隐之心变成仁,羞恶之心变成义,辞让之心变成礼,是非之心变成智。一个人做到仁义礼智,就是做到善了。前面四种心,只说明有善的开始,不真诚去培养的话,还等于没有。

关于人性向善,孟子讲了很多比喻。他提到一座山,叫做牛山(在齐国都城临淄附近)。山上的花草树木长得很茂盛,但山的一边是都市,很多人要盖房子,还有古时候造棺材也需要整棵大树,慢慢就把树砍光了。山的另一边是农村,人们放牧牛羊,山上的花草被吃光了,好好的一座山变成秃山了。孟子说,请问“秃”是山的本性吗?山的本性是“秃”吗?显然不是,以前有花草树木的。再问,花草树木是山的本性吗?山的本性是花草树木吗?也不是,不然怎么会被吃光被砍光呢?所以孟子的答案是,山的本性是“能够”长出花草树木。

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上课听外国老师说英文,勉强听得懂。别人问我能听懂多少,我说能听懂80%,不过是比较不重要的80%。因为英文不是我的母语,重要的都听不懂。不过老师上课时很喜欢比手势,讲一个字他手就括一括,我后来知道那代表一个引号。比如,山的本性是什么呢?是“能够”长出花草树木,特别把“能够”括起来。“能够”代表什么?向,力量。山的本性既不是秃,也不是花草树木,作为山,它能够长出花草树木。至于长不长得出,在于有没有机会。如果每天人们把它新发的芽、新长出的花草砍掉,久而久之就变成秃山,好像从未有过花草一样,但这是山的真实情况吗?当然不是。

人性向善,恰如水向下流、火向上烧、野兽奔向旷野,所以“性善”不是本质,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一种力量。有很多人会做坏事,为什么呢?就如水向下流,但是用手泼水可以让水飞溅高过额头,用管道输送可以让水倒流上山。外在的形势和力量可以让水逆流,所以人性本来向善,外面的力量可以让它为恶。

孟子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经济繁荣、丰收的时候,年轻人就会好吃懒做;经济萧条、收成不好的时候,年轻人就很凶暴,抢钱这样的事也会发生。收成代表什么呢?外在的形势。形势比人强,外在的形势会影响人,有时候会让人做错误的判断,有错误的行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