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庸小说中的侠义(3)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回到山东,那个老乡就跟杨子荣爹娘说,你们家大贵当土匪了。结果当地政府,长期把他家作为反动家属。到了五六十年代,《林海雪原》、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他们家人也看过,但是,他们不知道杨子荣就是他们家大贵,那时杨子荣的母亲还活着,他的媳妇也活着。

最后,杨子荣的母亲背着反动家属的名声去世了,幸好他的媳妇等到了那一天。后来,终于有人调查清楚了,说你丈夫就是那个杨子荣。

我想,如果没有人把这件事情调查清楚、说清楚,杨子荣一辈子都会背着土匪的名声,哪怕死了还要连累那些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杨子荣就是侠。

我曾经在央视做节目,当时和三代杨子荣在一起。他们是三个扮演杨子荣的演员,一位是电影《林海雪原》里的王润身,一位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童祥苓,还有一位是几年前电视剧《林海雪原》扮演杨子荣的王洛勇。

三个作品是不同的类型,不好简单的类比,但是,这三位演员身上都多多少少都有点儿侠气。演得最好的、最有侠气的就是电影《林海雪原》里的王润身。王润身说当年江青曾经批评他,说他演的杨子荣比土匪还像土匪。我说:“江青真有眼光啊。你当时怎么想的?”王润身说:“当时什么都不敢说,反正我就觉得演杨子荣这个人得像个大侠。”我说:“你把握这个人物,把握到位了,必须这么把握。”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是位京剧演员。他其实长得很瘦小,坐在那里,不说话的时候,你不会觉得他像杨子荣,但等到他一说话,那个眼睛“啪”一放光,身段一亮,你就觉得眼前这是位大侠。

电视剧《林海雪原》扮演杨子荣的王洛勇虽然长得很帅,又是正在好年纪,但是从精神气质上,我觉得还没有赶上两位老人,少了两位老先生身上的那股侠气。

我们古代圣贤所论述的“侠”都是不必有“武”的,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边,写了一个《刺客列传》。《刺客列传》是武侠文学的先驱,但是,他里面塑造的那些人物形象不一定有武功,那么怎么叫“侠”?他们都是做好事。

比如,某位义士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个官府正在追捕的杀人犯藏在自己家里,养活他一年半载,那就叫“侠”。还有我们大家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里面的程婴、公孙杵臼,那不就是“侠”吗?那就是“侠”。日本人特别崇拜《赵氏孤儿》。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也是从“侠”的精神发展而来的,只不过他把侠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极端。

但是,“侠义”精神在中国近二三十年来衰落了,不要说为别人牺牲生命,有的人甚至达到了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境界,对于这样人来讲,别人不能损害他一点利益,做事就要讲报酬。

2. “武侠”为什么盛行

那么,既然“侠”不必有“武”,为什么武侠还这么盛行?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武侠?其道理在于行侠很难,行侠需要力量,需要实力。

现在社会,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不是大家都不想做好事,而是有时做好事反而倒霉。社会上存在一种不让你做好事的力量,你必须要有实力才能做好事。媒体上经常会有一些做了好事反而被误解、被人揍一顿的报道,所以,人们内心就有一种期待,做好事的人最好有强大的力量,最好有功夫,以“武”行“侠”最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