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庸小说中的侠义(5)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而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要比较丰满、比较立体、比较复杂、比较多面,我曾用一个词来概括金庸笔下的侠客,我说他是“穷尽侠魂”,把侠的精神的各个层面都写尽了,你很难再找出一种他没有写过的类型。在金庸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把这些都探讨尽了,各个层面他都照顾到了。

比如,金庸早期所塑造的那些侠客,他们身上透露出一种儒家和墨家的精神。一般认为,诸子百家中跟“侠”关系最密切的是墨家。儒家虽然也讲拯救社会,但是儒家的姿态是高高在上的,过于高雅。

墨家则更贴近百姓,更讲究实践,即深入到民间,跟老百姓结合在一起,做具体的好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所以,墨家跟“侠”有密切关系。

金庸笔下早期的那些武侠人物,比如郭靖、袁承志,还有陈家洛,这些人物身上,都带有浓重的墨家、儒家精神。

郭靖就像一个墨家的人,袁承志、陈家洛身上的儒家精神比较浓,尤其是陈家洛,其实,写的就是一个知识分子。

我们看武侠小说中的人,要去掉他“武”的光环,不要老想着他武功很高,好像离我们很远。你要这么想,他武功很高就相当于他的专业技巧、专业水平比较高。武功一流高手就相当于一个八级工或者相当于一个国家特级厨师,在他的工作领域中,他做得很模范、很出色,除此之外,他和我们一样。

他不就是会使什么落英神掌,什么降龙十八掌吗?我也一样,我会修理自行车、修电脑。去掉这个光环,你再看陈家洛,他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所以他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儒家知识分子所有的。

1. 金庸早期的武侠小说

金庸早期的几部作品——《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一直到《射雕英雄传》,里面都有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都要解决亡国问题,都是天下丢掉了,国家沦丧了,然后一代英雄崛起,救民于水火。

这些作品是金庸五十年代在香港写的,但是,我们发现他写作的思路和大陆同时期的作品竟然有相通之处。五十年代我们大陆的当代文学家所写的东西,虽然不是飞檐走壁、拿刀弄杖的武侠,写的是革命历史上的真英雄,但是思想结构和金庸小说是一样的,都是写英雄要救民于水火。

金庸笔下的郭靖、胡斐、陈家洛、袁承志与大陆这边的抗日英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没有人教导过金庸,告诉他怎么写,这是他自己写的。因为文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正所谓“文以载道”,文学作品中要弘扬的为国为民的精神是一致的。

共产党英雄为什么感人?是他们读了《资本论》,是因为他们读了很多马列著作吗?不是。我们的感动跟马列主义没什么关系,我们被感动是因为我们在那些英雄的身上看见了“侠”,我们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最宝贵的那些精神。

我们为什么感动于杨子荣,感动于阿庆嫂,感动于江姐,感动于《亮剑》里的李云龙?

李云龙是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吗?他或许都不太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英雄。共产党里有许多李云龙这样的英雄,他们可能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都搞不清楚,但他知道做好事,知道为了拯救国家,牺牲自己。这种精神是从哪儿来的?是从孟子那儿来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