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市场之手催生的制度变革

资本大时代 作者:上海证券报社


998点,又一个低点在2005年6月6日出现了。对于众多股民而言,这是一个信心几近崩溃的一天。仿佛印证了市场上曾热烈讨论过的“千点论”。中国股市走到了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节点。

“5·19行情”带来的一波牛市行情,伴随着网络概念消退之后,开始了漫漫熊途。下跌的根本原因,来自市场内部的股权分置。

为了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市场曾多次探讨过解决途径。1996年11月,证监会曾提出过一个让国有股以市价流通的方案。3年后,又希望通过配售方式进行国有股减持。这些都因股市下跌而被叫停。

那时,市场似乎患上了“国有股减持恐惧症”,但凡有风吹草动,股市就会以下跌这种“自残”的方式来以脚投票。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在该办法发布的第二天,上证指数在盘中见顶2 245.44点,旋即开始了自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下跌。到当年10月下旬,上证指数跌幅近33%,股票市值缩水近6 000亿元。

股灾又一次用雪崩式的下跌,将市场引向深渊。

市场持续下跌,引发了市场各方沉重的思考。股权分置这个历史和体制原因带来的问题,是否应该由股市独力承担?

2001年10月22日晚9点,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报道让第二天的沪深两市股指接近涨停。其报道的内容是,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在回望历史时,我们发现: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第一次由市场投出的“否决票”,否决了政府的政策。

“以前的救市,有资金就成功了一大半。此时才发现,最重要的其实是市场信心。”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现任国联安基金督察长谢荣兴总结出如此结论。而股权割裂的制度缺陷只要存在,市场的信心就树立不起来。据一位券商人士回忆,持续的熊市也让券商营业部悄然从租金昂贵的一楼,搬到相对便宜的二楼营业,饭店里的常客也由券商变成房产中介。

股改一天不改,熊市也不回头。

在人民大会堂的北面,有一条“秘密通道”,这是两会期间,各路媒体重点封堵部长们的要塞。2004年3月,三大证券报的记者在两会上成功将上任不久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堵截”,但抛出的问题都被尚福林用笑容化解了。低调、随和,是尚福林给人留下的印象。事实上,沉默背后却一直凝结着当时管理层对“死结”的思考。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改正式启动。5月9日,三一重工等四家公司成为首批股改试点。尽管当天沪深指数分别跌了2.44%和3.97%,市场似乎在投反对票。但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当第二批试点公司推出的时候,多达42家的企业名单让投资者看到了决策层的决心,股改就此大面积铺开。

一波牛市行情随之启动。2005年6月6日,市场跌至冰点998.23点。而两年后,上证指数攀至疯牛之巅——6 124.04点。

股改本身不是为了救指数,但股改事实上却成了最大的救市。这次拯救陷于股灾的中国股市不再采取停发股票、增加资金入市规模或下调印花税等传统救市措施工具,而是采用一种最为市场化的方式——通过利益群体间讨价还价的方式将背负多年的“全流通包袱”卸下,成为一种靠制度变革挽救股市的成功例证。

经历了国有股减持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更注重运用市场手段而不完全是行政调控手段,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制度性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在此后的2008年,伴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中国股市再次遭遇股灾。当时,造成市场恐慌性下跌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小非减持”。而从“国有股减持”转变为“大小非减持”,这其中似乎又包含着部分的历史轮回色彩。那么,更好的解决答案在哪里呢?

股市“牵手”经济

1 664点,又一个重要数字出现了。

对于习惯了股灾和救市的投资者来说,2008年是另一种颠覆式的记忆。过去几乎所有的救市经验都在那年宣告失效。控制新股发行、调低印花税、信心喊话、机构动员,都没能阻止上证指数创下熊市最大的跌幅纪录。中国股市和全球市场一起在不断出现的利空打击中,挣扎、努力、再挣扎……

公募基金在2008年之前的10年中,几乎是唯一保持年均50%增长的机构群体,最惨重的记忆也来自他们。2008年6月的一个下午,一批身有残疾的投资者冲进某基金公司,以带有哭腔的声音,哀求将他们的活命钱退还。但这怎么可能!在一年前募集的近1万亿元的资金,到这时已经平均亏损超过20%,到年末平均亏损更达到创纪录的55%。

非常市道必有非常政策,这句话用在2008年恰如其分。

4月,第一轮救市政策呼啸而至。4月20日,证监会规范大小非减持;4月23日,印花税由0.3%调整为0.1%。但曾经屡见奇效的“政策组合拳”却回天乏力。此后一度弱化的“有形之手”继续出击。9月18日,多部委同时出手,推出“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交易印花税单边征收”。“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大行股票”等措施,不过这些措施依然没有阻止市场创下新低。至10月28日,上证指数跌至1 664点,相比年初跌幅超过七成。

业内对救市也出现了不同声音。2008年3月,资深传媒人士胡舒立发表文章认为“股市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这一系列言论引发了鲜明的对立观点。刘纪鹏、贺强反击称“若风险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制止的话,就必须通过政策手段制止。”

救市的争议伴随着救市的政策次第推出,市场反弹稍稍露头又悄然沉默。屡救不起,成了市场2008年前9个月的常态。

转机来源于经济本身。年底的“4万亿”刺激计划让市场方向发生变化。宏观经济开始成为证券市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至此,最初为了“国企解困”而设立的股市,开始体现经济的“晴雨表”功能。

10月2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称,面对金融危机,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并表示中国将及时调整政策保持经济金融稳定。几天后,国务院宣布出台扩大内需措施,并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刺激政策终于展开了。

惨烈的跌势让市场一下子缓不过神来。据悉,就在经济政策出台前后一个多月,业内规模排名居前的两家大型投资基金,在历史低位大举砍仓。2008年11月,上证指数收复2 000点,一年后,涨幅超过100%。中国股市再一次走过了股灾,走向了未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