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猎富时代,屈辱中国(3)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 作者:薛金福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张骞出使西域,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直达地中海各国,开辟了连接中西陆上通道。通道上丝绸商贾,络绎不绝,汉夷文化,穿流通行,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

与陆路“丝绸之路”相对,“海上丝绸之路”兴于秦汉,发展于三国,繁荣于唐宋,最远抵达地中海、非洲等国。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到欧洲,欧洲人因此称中国为“陶瓷”(China),称中国人为“唐人”。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各国无不朝贡,大明国威威风八面。

直到15世纪末,西方才由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与郑和威风凛凛的巨型舰队相比,哥伦布只有区区三艘百十吨的帆船和87名海员,并历经七十昼夜的艰苦漂泊。当时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也只有170多、265人。而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折合现今长度为米,宽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15世纪,中国船舰远胜西方,然而400年后,西方列强却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讽刺之余,我们必须要弄明白:这400年的时间里,中西方都发生了什么?

明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掠民男女而去”、“倭寇苏州、崇明等地”、“倭入寇山东,转掠温州、台州、明州等地,又寇福建沿海郡县”。倭寇频频入侵中国沿海。面对倭寇入侵,大明政府采用简单而被动的外交手段,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发布禁海政策。

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一方面大力支持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却沿袭了禁海政策。直到明朝中后期,隆庆(1567年-1572年)以后,部分地方才开放海禁,海外贸易恢复。此时,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西方列强已经找到了他们向往的中国,并与中国发生贸易。中国也遇到一次融入世界潮流的机会!

然后,18世纪,中外贸易日益频繁和反清运动不断,清朝统治者担心汉人与外人勾结叛反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1720年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乾隆皇帝一道“一口通商”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十三行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

这道圣旨,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标志着中国融入世界潮流的一线机会被掐死;这被视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最直接原因!

在历史的紧要关口,西方借助新航路的开辟,走上了对外贸易、顺应潮流的强国之路;中国却“阴差阳错”般走上了闭关锁国、逆反潮流的没落之路。

最终,中国为闭关锁国、无知自大付出了衰败屈辱的代价。乾隆时期,英国派马噶尔尼来中国商谈通商事宜,马噶尔尼邀请福康安观看他的卫队火器操练方法,福康安却冷冷的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谅其也没什么稀罕”。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竟然不知道英国在什么地方,派人审问英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等令人咂舌的问题。两江总督牛鉴以为英国的火轮船“疑其系用牛拉”,有人将实情告之还“疑信未决”,直到亲见之“才叹而信之”。 连“开化”官员林则徐都认为英军的膝盖不会弯曲,登岸立即“一仆不能复起”。如此“知己知彼”,岂能不败?

国人的美梦被击碎,大清的斜阳惨淡无比,千年帝国惶惶不可终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