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篇 化弱为强:换来主动性(20)

攻心话术:一语胜千言 作者:张超


第十节 故意拒绝,让一切不是理所当然

我们先不谈“故意拒绝”的妙处。先提起“拒绝”这两个字,很多人都会觉得拒绝别人很困难。

练习拒绝也是必要的一项生活内容。

已故的国宝级的大师启功先生也不得不拒绝别人。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向他求学、求教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以致先生住的地方终日不断脚步声和敲门声,启功先生不得不自嘲:“我真成了动物园里供人参观的大熊猫了。”

后来,有一次先生患了重感冒起不了床,又怕有人敲门,就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四句:“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如敲门窗,罚款一元。”先生虽然病了,但仍不失幽默。

此事被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知道后,华君武先生专门画了一幅漫画,并题云:“启功先生,书法大家。人称国宝,都来找他。请出索画,累得躺下。大门外面,免战高挂。上写四字,熊猫病了。”

后来,这件事又被启功先生的挚友黄苗子知道了,为了保护自己的老朋友,他就用“黄公忘”的笔名写了《保护稀有活人歌》,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歌的末段是:“大熊猫,白鳍豚,稀有动物严护珍。但愿稀有活人亦如此,不动之物不活之人从何保护起,作此长歌献君子。”呼吁人们应该真正关爱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 

这件事就能看出,不论你处在生活的哪个位置,拒绝都是必要的经历。

很多书和理论,都在呼吁大家坚持原则,该说不的时候就说不。可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觉得难以启齿呢?

这有着很多深层的心理因素,大部分认为拒绝别人时,自己心里会有压力,担心会与他人心怀芥蒂。轻易不敢拒绝别人,常常委曲求全,最后因为莫名小事怨气大爆发,成了“从来不发火,发火就杀人”的人。

为何不敢向别人提出要求,同时又无法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呢?我们的内心到底在怕什么?

这来源于成长的经历,大部分人和父母之间都有这样的对话:

孩子:“我想让你陪我去海洋馆。”

妈妈:“不行。”

孩子:“哦。我的同学都去了。”

妈妈:“你看我这么累了,你就不能让我休息一下。”

大人都有不能满足孩子的时候,当然,这会让自己的心理上产生不舒服的感受,为了避免自己的这种不舒服,尤其在拒绝孩子的时候,大人就会加上一些理由,让拒绝看起来很合理。

而对于孩子来说,产生的是什么心理呢?提了一个要求之后,非但没有被满足,还被批评为不能理解别人,遭遇了一个负面的评价。

这会让孩子成大之后,慢慢就不敢提要求,以为提要求遭遇拒绝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不会向别人提要求的人,内心是敏感的,看事情的态度也是悲观的。

不会对别人提要求的人,在别人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这种脆弱的状态会让他对别人提出来的要求,难以启齿去拒绝。

了解了这种心理,明白了这是成长的印痕,就要学会突破。不突破,自我就永远不成长,突破了,自己就过了一道难关,成长为更好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