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枚乘拍电影

流沙河诗话 作者:流沙河


秦朝短命,无诗。李斯做四言诗,歌皇帝之功德,只见说,不见画,诗艺低劣。到了汉朝,文人做诗模仿屈原,形成楚辞流派,可惜佳作太少。

西汉的李陵和苏武流落漠北,临别写诗互相勉励,遂成为五言古体诗的鼻祖。后继者有枚乘,也是西汉人,写有《青青河畔草》。这首诗着重于描写,多画,少说,如下:

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画)

盈盈楼上女,

姣姣当窗牖,(画)

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画)

昔为倡家女,

今为荡子妇。(说)

荡子行不归,

空房难独守。(说)

一看便知道,画得实在美。请再细看,你会有新发现:枚乘在拍电影,他是摄影师呢!他举着开麦拉,由远逼近,一边走一边拍,拍摄成这一卷彩色的纪录片,还写了一段解说词。

远影:一湾小河,岸草青青。

渐近:河边绿柳丛中一座庄园。

近景:庄园中一座楼,有窗临河。

更近:窗内一位少妇,体态丰盈,容貌姣好,沉思,远 眺。

特写:脸部,浓妆艳抹。

特写:手部,搭在窗台上,白嫩,十指纤纤。

解说:她,从前的歌妓,如今的少奶奶。她在家中盼望着丈夫早日归来。唉,那个浪荡公子,一去不回!楼外的春天多美丽啊!剩她一个人,冷冷清清,烦死人了!

这种由远逼近,视野逐渐缩小,场影逐渐消失,人像逐渐清晰,从体态看到脸部,从脸部看到手部的写法,同我们日常察看物体的过程完全吻合。这种写法显然来自人眼看物的经验,并非枚乘的独出心裁。他有什么开麦拉呢!他只有一双眼睛,而眼睛就是电影摄影机!《古诗十九首》里还有一首《涉江采芙蓉》,不知作者是谁,如下: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画)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说)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画)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说)

枚乘的那首诗是诗人写别人的。《涉江采芙蓉》则是诗人写他自己的。这首诗一边画一边说,配合得很好。

画:他涉一泓青草池塘去摘荷花。

说:“妻在远方,荷花送给谁呢?”

画:回头遥望,道路漫长,家在天边。

说:“夫妻分离,怕要忧伤一辈子了!”

说的部分全是他的内心独白(思想活动),根本没有说出口来。如果把画的部分拍成影片,那么说的部分正好用来配成画外音,由配音者模拟着摘荷花者的口吻,轻轻地缓缓地念出来。这首诗的作者,同枚乘一样,都是汉朝的人,距今将近两千年了。他们写诗的手法完全符合电影艺术的要求,这不是很奇怪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