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呼唤更有质量的增长(7)

中国必须赢 作者:邓聿文


生产率进步包括在现有产品和新产品的生产中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或进行技术改进,以及将资源从低生产率的用途转移到高生产率的用途。因此,要实现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关注增长的质量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新发展框架,提高增长的质量需要使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均衡发展。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提出了在如下四个领域可以实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目的:(1)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均等化;(2)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3)管理全球性金融风险;(4)提高政府管理质量,即减少机构的腐败,提高透明度,对普通人民负责。[5]

粗放式发展方式的一大特征是为了简单地做大而一味地、毫无顾虑地铺摊子。由于政府对企业的约束软化,企业会出现投资饥渴症,反正花的钱不是自己的。这就是政府成为投资主体的原因。除此之外,粗放的发展模式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保持高增长,得益于中国独特的人口结构带来的“人口红利”。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在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而取决于人口的结构。人口结构较好,社会就可以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从1983年~200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快速上升,总抚养比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6.8%。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我国可以获得的人口红利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到了26.8%。二是靠透支未来形成的竞争力支撑了出口的高速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高增长。据统计,在过去30年中,经济增长创造29.8%的增长率主要靠出口,而出口的竞争力又与我们过于透支了包括土地成本、劳工权益、环保以及人员压力等相关。

但现在,这两个条件显然已逐渐不再。近年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出现迅速下降以及社会总抚养比上升的情况,过去由此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资本积累的现状将不复存在。联合国预计,2010年以后,中国的工作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逐渐下滑,2015年后工作年龄人口的绝对值也将开始下降。一些专家更预计,“人口红利”即将耗竭可能在2013年就会体现出来。“人口红利”一旦消失,将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不会像原来那样源源不断而且廉价。因此,若没有其他措施,过去那种用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迫切需要转移到依靠生产力提高,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该透支的也透支得差不多了,再很难从它们中榨取更多的东西出来。如果,可用的土地也基本用完了,再要用就得动用18亿亩基本农田。所以,经过了30年的中国发展模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而对于我们这样的资本、资源都十分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必须进行体制改革,这个任务已经历史性提出来了。正如“十二五规划”所强调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注重经济增长的平衡性,“权衡”好经济发展中当前矛盾和长期问题,保持经济高质量和持续增长;注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让社会个体公平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和成果;以及注重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友好等方面。“十二五规划”对此提出了几条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规划还首次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也就是说,消费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史无前例地置于投资之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