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规模的江户城区建设(3)

大江户八百八町 作者:(日)石川英辅


把自然河川改造

成能运送物资的运河

幕府同时开始进行对最初町人地的“町割”

改平川河道建水路

家康在规划武士宅邸布局的同时,也新建了供参与城下町建设的工匠和商人们居住的街道,并为方便物资运输开凿了诸多水路航线。

依照当时的技术,陆路的大规模运输很难实现。运河,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运输途径。

在家康入府前,平川从武藏野台地聚集大量的水流注入日比谷海湾。天下普请则改其流向,使其注入江户湾。

至此,平川就与道三濠(将江户城的和田仓濠和大手濠连接起来的沟渠)汇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路运输网。在日本桥架桥之后,平川被更名为“日本桥川”,并沿用至今。同时,幕府还开凿了京桥川与新桥川,并为把行德的盐运往江户,在隅田川对岸的深川挖掘了一条小名木川。直到昭和三十年(1956—1966)前后,从神田到日本桥、京桥、银座、新桥一带仍保留有不少沟渠,好似一座微缩水乡。但在高度经济成长期之后,填河造地急速展开,许多河川转瞬间就都变成了马路或高速公路。

之后,幕府在深川与本所[ 隅田川东面,竖川以北的地名。初作“本庄”,因其自古便为湿地适于水运,在其周边地带有不少做薪炭生意的店铺。并且此处与南面的深川同样,还建有众多大商人的别墅。

又依次开凿了与小名木川平行的竖川,以及把两条水路纵向连接起来的横川、横十间川、北十间川、仙台堀等多条水路。深川与本所,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乡地带。

◇京间六十间方的町割

天下普请把神田山,即今骏河台一带削平后,又用这些石土填充江户前岛东面的海域以建造町人地,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町割(街道的基本设计、规划)。因在日本桥地区出现的最早的商业地是本町,这里也就成了江户最初的町人地。

本町的町割,以长宽均为京间六十间(约118米)的等一长度为单位。面向道路的六十间为住居和店铺,中央空出的二十间方则被称做“会所地”,用于垃圾场等公用场所。土地条件良好的,有的会租借给御用达商人。

六十间方的三分之一,即60间×20间被称为“一小间”,成为此后町人地的标准尺寸。针对土地固定资产税的公役银税金,也以一小间为单位进行计算。

在当时,即使是日本桥一带的一等地皮,按公役银计算,五小间的税金一年也只有银三十匁。而一个壮年工匠一天的薪水就有银五至六匁。如此便宜的地价,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

经过大规模的町割后,以日本桥为中心的江户商业中心地就形成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