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规模的江户城区建设(5)

大江户八百八町 作者:(日)石川英辅


大火过后高瞻远瞩的

市区重建与扩建

本所与深川成为物资的集散地

本所与深川逐渐町屋化

江户是一个火灾多发城市。最大的一场火灾发生在明历三年(1657年)一月,故称明历大火。这场大火不仅使初见规模的城下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化为乌有,就连江户城巨大的天守阁也未能幸免。而这座天守阁,事后也再未被重建。

为重建江户,幕府以消防对策为重点,把寺院、神社和町屋迁移至原大名、旗本等武士宅邸所在地,对市区进行了扩建。

而位于隅田川东岸的本所和深川一带,也作为重建计划中的一部分,得到了开发。首先,幕府于明历大火翌年的万治元年(1658年)决定架设大川桥(两国桥),之后又开凿了竖川和横川(大横川),此二川横贯南北,合称“割下水”,确保了南北物资流通与人员交流的通畅。町人的住宅区町屋虽沿水路保留了下来,但隅田川沿岸的农耕地却被蚕食,成了一片住宅用地。

◇本所、深川原属下总国

这个时期,特别得到建设开发的是横十间川以西,小明木川以北一带。万治二年(1659年),本所和深川被定为武士用地,这一带因而渐渐变成了武士宅邸及寺院、神社的所在地。

虽说此处成了武士宅邸聚集区,但若查阅一下当时的地图便不难看出,不仅大名的上等宅邸中只有俸禄十万石的津轻家,就连大名的中下等以及旗本的宅邸也只占少数。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收入微薄的武士宅邸反而比比皆是。

万治三年,幕府又于此设置了本所奉行[ 在本所设置的奉行。所谓奉行,即江户时代对勘町奉行、寺社奉行与町奉行等的总称。],本所及深川的开发正式开始了。本所奉行的设置,也表明幕府开始把这一带视为江户的一部分。而在此之前,这两处都属于下总国。

在前面提到的大川桥是连接日本桥与本所间桥梁的正式名称。但人们之所以习惯称之为两国桥,是因为在幕府又于下游架设了一座名为“新大桥”的桥梁后,为了避免混淆而为它起的俗称。所谓“两国”,即它连接的是武藏国[ 日本古代令制国之一。包括现埼玉县、东京都大部及神奈川县川崎市和横滨市大部的大行政区。]与下总国这两个地方。

明历大火后开始开发的本所与深川,到了元禄年间(1688—1703)的经济成长期,更作为町场(商业聚集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与大部分地区为旗本、御家人[ 俸禄万石以下,不准谒见将军的武士。]宅邸的小名木川以北相比,其以南地区则因横川及新开凿的仙台堀、油堀等

水路,而成为四通八达的物资集散地。频繁更换地点的木场,也于元禄十四年(1701年)在深川安营扎寨,并一直沿用至近代。

频频不断的火灾虽使江户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但它之所以能重建得如此之快,也要归功于作为物资集散地的深川,承担的是对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木材的供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