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规模的江户城区建设(20)

大江户八百八町 作者:(日)石川英辅


牢屋敷拘禁的

是什么人

犯罪嫌疑人被送进牢屋敷

在现代,犯了罪的人都要受到审判,被判刑后押送至监牢里服刑。但在江户,死罪和“追放”刑是其主要刑罚,原则上没有“惩役刑”[ 所谓“惩役刑”,即强迫犯人通过劳动进行改造。与之对应的“禁锢刑”,则不强迫犯人从事劳动,而只加以拘禁。二者皆为日本刑罚的一种,相当于中国刑罚中的徒刑和监禁。]。

小伝马町的牢屋敷是幕府所设的最大规模的监牢。被捉拿的嫌疑犯在奉行所接受简单问讯后,被认为有犯罪可能的随即被送往牢屋敷,以接受进一步的审讯与调查。

也就是说,牢屋敷是收容还未受到判决的囚犯的拘留所或关押所。但同时,在牢屋敷也设有刑讯室。因此,在审讯调查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带有惩罚性的。

◇人足[ 从事体力劳动的壮工。

]寄场

牢屋分东牢和西牢,在其内部又细分成几个区域,依囚犯的身份和性别而决定收监的场所:直参[ 直属将军,且俸禄在一万石以下的武士,是旗本和御家人的总称。]武士中的旗本被关到扬屋敷;御家人、僧侣、神职人员和医生等被关在扬屋;其他的普通町人、农民、浪人[ 最初为“牢人”,指从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因离开主君或失去主君(譬如主君战死等)而失去俸禄的武士。进入江户时代,由于战火的平息,因各种原因流浪各地的牢人急增。此后便取流浪之牢人之意,称之为“浪人”。]、足轻[ 取腿脚轻快之意,指平日里为勤杂人员,战时为步卒的人。日本战国时代足轻还曾接受弓炮的训练,并被编制成部队。江户时代特指武士的最下等。]和中间[ 亦作“仲间”,指服侍武士的勤杂人员。原本是按大名、旗本和御家人的俸禄多少配备的固定职位,后因政府财政困窘而改为临时雇用。]等则被关在东西两处的大牢、二间牢和百姓牢。女性无论其身份,均被关在西边的扬屋,故称女牢。

虽说关押的都是未被治罪的囚犯,但牢屋里的生活也非常艰苦。因卫生条件极差,患病后不治身亡死于牢中者亦不在少数。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小伝马町的牢屋敷就是一个“人间地狱”。

宽政二年(1790年),依据火付盗贼改[ 官职名,在江户城区及其邻近地区巡回,逮捕捉拿江户时代被视为重罪的放火、抢劫和赌博犯。]的头目长谷川平藏[ 江户时代的旗本。曾任火付盗贼改的头目。]的建议,老中松平定信命令设置了人足寄场。天明大饥荒(1782年)后,江户市内的无家可归者和流浪者激增,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因素。

于是,负责江户治安的长谷川平藏把其中很有可能成为犯罪者的犯罪预备军收容于此,对其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并将其在此期间积攒的薪水作为出去后的费用和资金,使其立即能够得以自立和更生。松平定信在其自传《宇下人言》中提到,在其就任老中期间,走出寄场找到工作,重新开始新生活的人,每年多达两百多人。

设立当初,寄场收容的除了无家可归者,还有在刑满后暂无去处者。但后来则以后者居多。在寄场,被收容的人足需接受造纸、锻造、木工、造房和泥瓦匠等各种职业的训练。在天保年间后,则主要以榨油的训练为主。而其所能领到的工资,是在接受训练时得到的报酬的三分之二。

江户的钱与油

称量银币的秤

江户时代的货币分金币、银币和钱币[ 即铜币,大多为圆形,中央有方孔。在江户时代有“上方用银币,关东用金币”的说法,即在京都和大阪通常用银币,而江户则更多的使用金币。但无论何处,庶民使用的通常都是钱币。]。在明和年间(1764—1771)被称为“定量银币”的五匁[ 日本汉字,发音为“monme”,中文汉字“两”的日文简化字。因江户时代金币的单位为“两”,为避免混乱,此处采用日文原有汉字。一匁大约为3.75克。

]银和南镣二朱银出现之前,银币是通过称重而流通的。这就是为何天平会出现在两替商[ 以换钱和金融为主要业务的商店或商人。出现于室町时代,在江户时代确立。]招牌[ 日语为“看板”。江户时代的日语中,“看板”和“招牌”两词并存,所指略有不同。]里。

也就是说,此时1枚金币和钱币的价值分别被定为1两和1文。而银币则需据其重量而定价。所谓“两替”,是指把金币、银币和钱币三者进行兑换。[ 江户时代金币的单位为“两”、“分”和“朱”,按四进法换算,即1两=4分=16朱。银币按重量称量,单位为“匁”。钱币的单位为“文”和“贯”,钱1贯=1000文。另外三者间的兑换比率为金1两=银60匁=钱4000文。]因此,天平和砝码就成了两替商不可缺少的工具。

天保钱行事古板?

普通百姓通常使用的是铜币,现广为熟知的宽永通宝[ 江户时代广泛流通的钱币。形状为圆形,中心开正方孔。表面写有“宽永通宝”四字,以上下右左的顺序排列。除了铜质,还有铁质和黄铜质。]分一文钱和四文钱两种。四文钱的背面有波纹状图案,俗称“波钱”。

落语[ 日本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与中国的单口相声相似。]段子《时荞麦》[ 也称《刻荞麦》,古典落语中一段有名的段子。男人A在吃完荞麦面后准备付钱,共16文。付钱时,边往店主手中一枚一枚地放,边有节奏地数:“1、2、3、4、5、6、7……”数到“8”时,突然话题一转,问道,“现在几时了?”店主回答道:“啊,九时(午夜零点)了。”于是,男人A就不容店主反应,越过9,立即接着往其手中放钱道:“10、11、12、13、14、15、16。谢了!”说完转身就走。也就是说,此人少付了1文钱。坐在一旁的男人B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佩服男人A的智慧,也想试试。第二天,迫不及待的男人B早早来到面摊,在吃完面后学着男人A的样子,一枚一枚往店主手中边数边放钱币:“1、2、3、4、5、6、7、8,现在几时了?”店主答道:“啊,四时(深夜十点)了。”“5、6……”一心想占便宜的男人B不但没得到一点儿好处,还多赔了4文钱。]讲的是路人如何设诡计骗店主将十六文一碗的夜鸣荞麦[ 指夜间直至深夜在路边贩卖荞麦面的人,或指其贩卖的荞麦面。]卖给他时只收十五文钱。这里所说的钱,就是一文钱。

幕府于天保六年(1835年)发行的天保通宝[ 江户时代广泛流通的货币。也称“天保钱”。形状呈椭圆形,中心开正方孔。钱币正面书“天保通宝”四字,背面铸有“当百”字样及世袭的江户幕府钱币铸造所“金座”后藤家的徽记。钱币为铜制,重5.5文(约20.6克)。]价值为一百文。但谁也没有把它当成一百文[ 天保通宝于天保六年被铸造之时,货币的价值被定为100文,但实际上是以80文流通的。因其实际的面额与规定的面额不相符,导致经济混乱,伪造假币屡禁不止。最终于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被废止。]。后来人们就把反应迟钝、行事古板、头脑不好使的人称为天保钱。

幕府末期高涨不下的油价

江户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用于点灯的灯油通常是鱼油、菜子油和棉子油。灯油的价格虽然会随时代变动,但通常为二三十文一合,价格昂贵。马琴在《异闻杂稿》中说:“天保四年夏,江户灯油高涨,约四十四至四十六文一合。问屋(代售点、批发商)货几竭,超过一两升[ 普遍用于东亚的尺贯法容积单位,始于中国。1升约1800毫升。]者均不予售卖。”可以说,这段时期是江户时代的灯油危机。

油价高居不下,到了幕府末期更达到了每合两百文。

卖油

日语中的“卖油”,指在办事途中故意消磨时间。江户时代,卖发油的人在给妇女量油时,由于发油总是滴流不断,卖油人就不停地找话题消磨时间,于是便有了这个词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