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八百八町的百姓生活(7)

大江户八百八町 作者:(日)石川英辅


木炭和木柴—

做饭用的燃料

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逐渐上涨的木炭、木柴的消费量

逐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

江户时代庶民的一日三餐,无论从食物的种类还是厨具的数量,与现在相比都极其有限。当时的烹饪手段有灶和炭炉,而长方形的火盆也是煮食物或烧水时不可缺少的用具。

当时,木炭和薪(木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燃料。随着城市的扩建和人口的增加,木炭的消费量增长尤巨。享保十一年(1726年),江户的木炭总进货量约为八十一万俵。而天保末年(1840年左右)平均每年的进货量就达到了二十三点八万俵。百余年间,进货量涨了近三倍。再加上由幕府直接管理的产于伊豆天城和其他地方的木炭十一余万俵,江户木炭的总进货量到幕府末期就达到了二十五万俵。

通常炭的制造都在偏远山区。但为了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文化时期[ 指1804年至1817年的十三年,是町人文化显著发展的时期,与其后的“文政时期”(1818—1829)合称“化政文化”。化政文化是日本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文化繁荣期,文化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世俗化是其基本特征,而内忧外患的动荡局势也使其带上了一层颓废的色彩。]后幕府把江户周边直辖的御林[ 江户幕府直辖的树林。]定为木炭生产地提供给农民。幕府末期的元治元年(1864年)幕府还规定,此后三年在位于关东、甲斐、骏河、远江和三河的幕府领、大名或旗本领以及寺社领的江户周边山林,不论御林还是百姓所有林都必须进行木炭生产,其产品由幕府进行全权收购。

◇安房竹炭

元治元年的规定使江户周边山林承担起木炭生产的重任。除此之外,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旧木屐、破灯笼和把竹子烘干做成的竹炭,也作为必不可少的“燃料”被广泛使用。其中竹炭主要产于上总国(今千叶县中南部)和安房国(今千叶县南部),用船运至江户。优点是价格低廉,但不耐烧,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低。

普通的木炭通常用柞树或橡树等杂木做原料。但树木一旦连根砍伐,想要再培育成直径二十厘米左右的木材需要十五至二十年。武藏野的林业在砍伐时,不但会留下这些杂木的根部,并且会保留一定长度,使其在被砍下的部位能继续生根发芽。在这些新芽中,只要留下粗壮的,不出十年就能培育出新的成材之木。

江户时代沿街叫卖的小商贩种类多样、人数众多。为了使人们一“听”了然,各类小贩在推销自己的商品时,都有其各自的讲究。诚如当时的川柳“不是喊一次,亦不是喊三次者,乃卖蛋者也”描述,卖鸡蛋的小贩在吆喝时总是“卖鸡蛋!卖鸡蛋!”地连喊两次。而卖麸[ 用面粉中的蛋白质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与中国的麸类似。多用于做汤或烹煮菜肴。]的小贩若只喊“麸”不易理解,便会吆喝道:“麸—卖麸喽!”

除了吆喝的次数,对声音的抑扬顿挫也有讲究。譬如卖金鱼的小贩在吆喝时就要用悠然的、让人感到困倦的声音和腔调,等等。

另外,由于每种商品都有自己的贩卖时间,一个小贩只有在能够被人们说成“卖××的来了就是×点了”时,才可以说已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