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 言(4)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国内的学术研究事隔多年后重振旗鼓之时,中心就开始积极为自己的图书馆搜罗中文出版物。费正清中心图书馆设立于1961年,主要收集1949年后的有关中国的社会科学的资料。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来到费正清中心利用这里有关当代中国的文献收藏。

1997年,费正清中心参与了恢复出版东亚研究文献的项目。今天,由哈佛亚洲中心发起、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哈佛中国研究丛书,是最为专业的、全面的、设计最好的关于东亚的英文出版物之一,其中的好几种已经获得了这一领域的主要奖项。在这个项目下出版的有关现代中国的专著得到了费正清中心的资助。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开始,中心始终竭诚欢迎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访问团。与此同时,费正清中心已经成为美国第一批派遣特聘研究员、教员和学生去中国从事学术活动的研究中心之一。过去二十年中,无数的中国代表团和个人来访者以及访问学者来到了中心。同时,费正清中心执委会中的每一位中国研究专家也都曾到中国访问过。1997年11月江泽民主席到访哈佛大学,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来访,这两次历史性的访问标志着中心在通过官方和学术两条渠道与中国开展人员交流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费正清中心的名字在中国学术界已经广为人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费正清的名字也为很多美国人熟知。他不知疲倦地促进公众对中国的兴趣,向美国大众介绍中国的现代历程。中心的第二位主任,傅高义,在美国和亚洲的知识界也很知名。今天,美国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需要费正清式的教育家,因为通过新闻媒体对中国的大量报道、通过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以及到中国的大量观光旅行,公众已对中国颇有所知。继费正清之后的几代美国的中国研究学者有了更加专门化的研究方向,他们演讲和写作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同事,尽管他们仍不时受邀出现在电视上、收音机节目中,或为报纸写文章、为大众演讲。

在它的历史上,中心曾经从敦斯特街16号(1955~1963)搬到柯立芝楼。过去五十年中,中心大部分时间(1963~2002)都是在柯立芝楼度过的。2002年至2005年,当中心的现址正在修建时,中心临时性地搬入了位于剑桥中心广场的马萨诸塞大道625号。中心在2005年夏天又搬入位于剑桥街1730号的新政府和国际研究中心大楼南楼。新落成的大楼为教授们提供了很不错的办公室,其设计提供了充裕的自然光。这栋楼在底层还有很多讲演厅。费正清中心的图书馆位于北楼地下一层,与赖世和研究所的文献中心以及戴维斯俄国和欧亚研究中心的图书馆相邻。北楼还有一个咖啡厅,为设立已久的费正清中心学者和来访者非正式的午餐学术讨论会和临时聚会提供了场所,延续了中心行之有年的传统。

通过几十年的执著与努力,哈佛已经建成了美国最好的中国研究队伍之一。几乎在哈佛的每个学院都有中国研究学者任教,他们覆盖了几乎所有与中国研究相关的主要学科。在数量上,他们是西方世界的大学中最大的中国研究学术群体之一。他们的很多研究著作都被翻译成了汉语。其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确保了中国的优秀学生会持续不断地到这里师从这些学者并利用哈佛图书馆系统中的有关中国的丰富文献资料。费正清中心的教职员工对中心迄今为止的成就相当满意,面对未来他们更决心要让中心继续在中国研究领域发挥领军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