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龙


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1955~1957)

东亚中心(1957~1961)

费正清中心肇始于哈佛的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该项目设立于1955年,它获得了两笔巨额资助,一笔来自福特基金会,37.7万美元,用于研究现代中国经济;另一笔来自卡内基基金会,20.92万美元,用于研究中国政治。还有一些资金来自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其中一笔6.1164万美元,用于东亚地区研究的硕士项目,1955年支付;另一笔1.1461万美元,用于历史和远东语言博士项目(现称历史与东亚语言博士项目),1957年支付。这意味着支持研究生教育项目、举办研讨会、资助研究和出版等事项,都是由同一个机构承担的。

正式设立一个有关东亚的研究中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积极的筹备工作从1956年的夏秋开始,目的是确定中心的组织结构。经济学家艾克斯坦(他受费正清之邀来到哈佛)写了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信给费正清,讨论关于这个未来的中心要如何组织。他所建议的主要内容,比如专注于现代中国和社会科学学科,成为中心最初一二十年的基本目标。远东语言系的一些教授担心新成立的研究中心会弱化他们研究项目的地位,因此费正清答复他们,请他们放心。

1956年11月,威廉·兰格写了关于成立一个新的研究中心的第一封正式建议信。他当时是地区研究委员会的主席,也是俄国研究中心、中东研究中心两个研究机构的主任。在费正清和艾克斯坦拟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兰格给文理学院院长邦迪写信建议创立一个新的东亚研究中心。1957年春天,当中心就要诞生的时候,出现了谁应该被任命为中心主任的问题。兰格和邦迪一致同意主任应该是赖世和,而费正清和海陶玮(James Hightower)则应担任副主任。可能是因为赖世和刚被任命为哈佛燕京学社的社长,而海陶玮感觉离不开远东语言系,领导新中心的重担就落在了费正清肩上。费正清当时已经在主持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是一位现代中国专家,他的研究领域也契合要成立的研究中心将要侧重的领域。①

①这一系列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当时所获捐资的数目见1965年12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十年主任报告》(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Ten-Year Report of the Director)的附录A和《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二十年报告,1955~1975》[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Twenty-Year Report,1955~1975,费正清、布里格斯(Virginia Briggs)撰写,傅高义修订]第7页有关财务状况的记述。例如,艾克斯坦写给“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project)的有关“未来东亚中心规划”(Future Plans for a Center of East Asian Studies)的备忘录;艾克斯坦1956年7月19日写给费正清的关于如何组建一个中心的信;以及1957年10月24日,他写给费正清的有关同一问题的备忘录。1956年年底时对这个问题的考虑程度可见1956年12月12日准备的《关于设立东亚研究中心的建议(草案)》(Draft Proposal for a Center of East Asian Studies)。1956年12月初有三位远东语言系的学者对成立新中心的提案表示不太感兴趣,他们是:维格里诺(V.H.Viglieno)、柯立夫(Frances Cleaves)和系主任叶理绥(Serge Elisseeff)。为此,费正清1956年12月10日专门给他们写了一封动员信。这些材料被归档在哈佛档案馆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杂项档案(1955~1957)里。兰格和邦迪之间有关建议赖世和担任东亚中心主任的通信,可见哈佛档案馆文理学院院长档案中有关地区研究委员会(Committee on Regional Studies)的那一个文件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