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5)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龙


石约翰(John Schrecker,196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出版了一部著名的解读现代中国历史的著作《历史视角下的中国革命》(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该书2004年由普雷格出版社(Praeger)在康涅狄格州西港市(Westport)出版了第二版。很多大学选用这本书作为中国导论课的教科书。这本书突出了中国历史两个对比鲜明的倾向,其一是将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与官僚制相结合的倾向(即郡县制),另一个则是通过亲属关系和个人纽带结合起来的特权精英集团所控制的半独立辖地组成的松散的封建体制。石约翰在布兰迪斯大学任教,经常访问费正清中心,也是中心的研究会员(associate in research)。罗友枝(Evelyn S. Rawski,196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以《华南的农业变化和农民经济》(Agricultural E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为题出版了她的博士论文。她在匹兹堡大学任教,但经常来到哈佛校园做学术报告、参加会议或利用图书馆。傅礼门的论文写的是民国初年的议会民主,题为《后退到革命:中华革命党》(Backward Toward Revoluti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Part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1974年)。他在威斯康星大学度过了学术生涯。

韦斯特(Philip West,197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著作《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Yenching Universitty and Sino-Western Retations,1916-1952)哈佛大学出版社,1976年),研究的是一所在美国资助下创办起来的中国大学,这所大学在1928年与哈佛联手创办了哈佛燕京学社。该书是第一本用英文写成的相关著作。吴汉泉(Sarasin Viraphol)是一名来自泰国的学生,197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的著作《朝贡和谋利: 1652~1853中国与暹罗的贸易》(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1652~1853,哈佛东亚研究理事会,1977)使他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研究专家。他后来成为了重量级的泰国大使之一,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派驻菲律宾和日本。今天他仍是一名活跃的关于东南亚地区事务的评论员。欧达伟(R. David Arkush)研究了传奇式的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并出版了专著《费孝通传》(Fei Xiaotong and Sociology in Revolutionary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

除以上这些外,费正清还有很多其他的学生。那些研究现代中国并在历史系或历史与东亚语言项目得到博士学位的学生,通常也会请费正清担任其论文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其他研究领域的学生,例如研究印度、日本或朝鲜的学生,也往往向费正清求教,从他那里受到鼓励。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受到费正清影响的学生为数众多,不胜枚举。笔者将这些学者的名字编成了一张尽可能完整的表,作为附录A附在本书后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