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4)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龙


1969年,还有三位年轻学者曾在东亚研究中心办公,他们后来返回了哈佛并成为哈佛教授。入江昭(Akira Iriye,196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美国对外政策,尤其是美国东亚政策方面的专家。他早年的著作题为《后帝国主义:远东新秩序探索,1921~1931》(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1921~1931,哈佛大学出版社,1965)。几乎所有讲授战前美国与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大学课程都把该书列在了它们的书单上。他在1988年担任了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89年应邀返回哈佛任教。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他在美国外交史领域的造诣得到了同行们的公认。1991年他担任了华伦(Charles Warren)美国史讲座教授,后于2004年退休。

1969年,杜维明(Weiming Tu,196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也在东亚研究中心修改他的关于王阳明的论文。1976年该论文以《知行合一:王阳明的青年时代,1472~1509》(Neo-Confucian Thought in Action: Wang Yang-ming’s Youth,1472~1509)为题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在伯克利出版。他早在台湾时就已经开始研究儒家,在哈佛时他的研究扩展到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随着这部著作的出版,杜维明坚定了他一生的学术兴趣:新儒家思想与它的哲学理念应当如何调整以适应当代生活。他认为,新儒家应当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要作为一个勇于担当的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要求他们必须就公众关心的议题仗义执言。杜维明认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应当关心政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敏锐的文化触觉、见多识广。在伯克利任教数年后,杜维明于1981年重返哈佛,并从1996年起担任了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孔飞力(Philip Kuhn,196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下文将论及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中心主任的工作。他也是在哈佛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回到哈佛担任教职。①

①入江昭1991年至1995年担任赖世和中心主任。他退休时,很多从前的学生参加了他的退休聚会。杜维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获得了哈佛的教职;其后不久,他加入了东亚研究中心执委会。杜维明在燕京学社任职的情况在我的《燕京学社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中有论述(第17页注解①中曾引用该书)。入江昭的作品在他的日本同行中得到广泛认可,而杜维明也在中国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声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