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7)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龙


当时,国际事务中心位于神学街4号的一栋红砖楼内,就是今天中东研究中心所在的那栋楼。民主社会学生联盟的那些学生,被阻挡在前往香农楼的路上,开始向他们认为是国际事务中心的楼投掷石块。但实际上他们袭击的是哈佛燕京学社,哈佛燕京学社也在一栋红砖楼内,位于神学街2号,与神学街4号紧邻。这些学生打碎了哈佛燕京学社所有的玻璃,使得哈佛燕京图书馆内的无价文献陷入险境。神学街2号的保安措施从此升级了,这在其后的六个月里让大家觉得这里遭到了威胁,尽管实际上这里再也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袭击事件。不过,那年的12月,一颗炸弹在神学街4号国际事务中心的图书馆附近爆炸,炸毁了三个相邻的办公室。所幸无人受伤。就在那个时候,国际事务中心把它的简称从CIA①改为了CFIA,而神学街2号的红砖楼上也贴了一个路标,指向国际事务中心,避免有人把哈佛燕京学社的财产误认为是国际事务中心的而加以破坏。

①CIA也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的缩写。——译者注

学生们在1970年5月那天晚上的行动让东亚研究中心的教授们十分错愕,也让他们感觉受到了威胁。执委会中的大多数委员觉得尽管东亚研究中心没有遭到袭击,但它就在剑桥街上,和事发地点仅隔一个街区,很容易遭到袭击。炸弹恐慌笼罩着整个校园,东亚研究中心遭到袭击的可能性也让人感觉越来越大了。但威胁没有吓倒费正清。尽管他也会和大家一起从大楼内疏散出去,但只在路边等待十分钟后,他就会宣布大楼安然无恙,接着回到楼内继续工作。

就在学生们袭击哈佛燕京学社的第二天,傅高义给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说:“我写信给您表达我对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的急切忧虑。我从未经历过这么严重的危机。我无法告诉您,学生们现在的情绪离彻底暴动推翻华府还有多远。”在东亚研究中心的很多人看来——事实上,对整个亚洲研究领域的很多人看来,越战给哈佛校园带来的紧张气氛直到几年后美国从越南撤军才开始缓和。

1968年,当有关越南的混乱局面仍在持续之时,美国历史学会宣布设立一个名为“费正清奖”(John K. Fairbank Prize)的奖项。该奖项的设立是由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克莱因(Donald Klein)和博格(Dorothy Borg)首先建议的。这个奖要颁发给“有关1800年以后中国本部、越南、中国中亚①、蒙古、满洲、朝鲜半岛或日本研究的最优秀的历史著作”。1969年,该奖项第一次颁发,金额是500美元;但从1985年起,该奖每年颁发一次,奖金1000美元。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