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的见证(19)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 作者:陈明远


揣着粮票游长江

一位教员回忆:60 年代一个暑假坐上了从成都到重庆的火车。身上揣着的主要财富是粮票。上路没有粮票是不行的;光有钱,买不到食物。

多收一些钱以代替粮票叫“议价粮”。无价的粮票,实际上成了有价的证券。用了粮票十余斤吧,换了一条大床凉席。第二天,轮船在193 公里长的三峡中穿行。船过葛洲坝,很快到了宜昌。上了岸,街边有卖粥的,要1 毛钱一碗,给粮票也要6 分钱一碗。想起一年前在重庆的饭店里吃粥,只要2 分钱一碗,每碗粥半两粮票。

灾害饥荒时期的粮食

60—70 年代,各级党委长期一直遵照毛主席语录办事:“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

连年粮食紧缺,红薯、玉米粉等粗粮也经配搭进入城市用粮的供应范围,只是需按5 斤红薯兑换1 斤细粮的比率兑换。孩子多粮食不够吃的人家,乐意跟不愿吃红薯的人家交换。

有人在黑市上买卖粮票,赚取差价以牟利,成为部分无业者的谋生手段。这样的交易被称之为“投机倒把”,是列入打击对象的。轻者行政拘留,没收非法所得,重者判处管制、劳教、有期徒刑等。有人因为饥饿画粮票而获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