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训练有素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 作者:黄大


我们整个小组的训练基本结束,只有一个女同事还在半空中抓着器材架子不上不下。不管下面的同事如何劝说和鼓励,她就是不肯迈出一步,只是抹眼泪。教练实在没办法了,上去把她抱了下来。

其实我也恐高,因此很理解和同情她,那种悬在半空中的滋味很不好受。中间断了一段的独木桥,虽说离地面只有四五米高,可是站在上面往下看,还是让人两腿发软,心跳头晕。中间的一小节距离,在地面上看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一步,可是站在上面感觉就不同了。就算身上拴着保险绳,也不敢迈出那一步。不过最后,我还是勇敢挑战了自己,第二个爬上并越过了独木桥。

这是几年前发生在公司拓展训练上的一幕。

在我印象中,这种野外的拓展训练头些年比较流行,很多公司都组织过。拓展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团队协作和彼此信任。不过最终的效果有多大,好像做拓展训练的公司并没有给出很具体的数据,大概只有公司内部自己知道了。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公司很大,部门很多,那么这种混合分组的拓展训练,能让各个部门之间陌生的同事快速认识和熟悉,对以后彼此间的协作起到衔接和润滑作用。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培训的独特作用。

说到培训,虽然我没有做过市场调查,但从自身经历和听闻的直观感受上,觉得大致分基础知识、方式方法和心智启迪这几种。基础知识不用说了,这是最普遍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一般是技术技能方面的训练,譬如广告创意的实战、提案的技巧等,通常会通过一些模拟实战或者游戏的方式进行;心智方面的培训,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所谓的“洗脑”,培训师通过给受训者一些心理和体力的“摧残”,把受训者之前已经形成的心智“外壳”剥掉,再重新给他们灌输新的思想,就像一台电脑,先把硬盘格式化,再重装操作系统和软件。

心智培训的最初阶段,受训者往往很难受,产生抵触情绪,想通过各种方式逃避或者进行激烈的反抗。因为自己原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被否定,本来很隐蔽的、心理层面上的东西,被培训师一点点地剥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过随着这种军训般的强化培训的不断深入,受训者的体力和意志力防线会渐渐麻木,直至被摧毁,然后抵触情绪慢慢消失,逐渐接受培训师疏导的观念,最后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最典型的心智培训就是那些传销之类,大家可能都在网上看过相关的视频,那种疯狂的状态,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培训的方式有多种。很多公司做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对各种不同层面和职位的员工进行培训,以适应和促进公司的发展。但对培训的效果而言,我个人觉得,这完全取决于培训课程、受训公司的类型以及相关人员是否契合等方面。其实“培训”也是一种产品,有它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人群——即受训者,如果课程和受训者很吻合,效果肯定明显,否则就适得其反。

我以前呆的一家广告公司,隶属于某公关传播公司,只针对公关行业的特点进行培训。因此,自己虽参加过几次公司组织的培训,却收效甚微。此后再组织这类的培训,就几乎不参加了。我也曾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提出,培训要针对广告专业的特点。只是大家都明白,公司不会只为了我们几个广告公司的人,单独花精力和金钱。还有,从没有在广告行业任过职的人力资源部的同事,当然也不知道给我们组织些什么培训才靠谱。

也许做广告做得久了吧,我逐渐养成了对一种事件进行分析和洞察的习惯。譬如在培训过程中,我就会琢磨培训师讲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目的采用了什么手段;培训课程有哪些缺陷和不足需要改进等等。这么一来,我自己就很难被培训师“洗脑”。不过,觉得比较有道理的观念,我还是会吸纳的,同时也会去反思一下从前已经形成“壳”的一些东西。

其实我打心里佩服那些培训师。他们面对台下的受训者,不但能激情昂扬、循循善诱地进行教授,而且还能说哭就哭、涕泗横流,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一番忏悔。这一点我真的做不来。前几年自己也曾接受邀请,去高校做广告讲座。如果我有培训师的能力,肯定能把教室里几百号学生,都忽悠得热血沸腾,一门心思投入到广告行业。

所以被洗脑也没什么不好。看着培训师身边几个助教那仿佛“弱智”般的眼神,也许我们永远都感受不到,他们那种仿佛很简单但却充满激情的快乐。

2010年2月4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