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梦幻银幕(5)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剧组的人对他就起疑心,甚至坐他的车都不放心,好像随时要遇难似的。

于会泳告到江青那里,面带紧张之色,说这个驾驶员太坏,不能给演员们开车,迟早要把演员翻到沟里的。

江青一听比于会泳还紧张,剧团可是她的命根子!她的警惕往往表现在她对别人历史的关注。连忙打电话,要警卫局查查这个驾驶员的历史,看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蓄谋要破坏“样板戏”?谁见过这么个折腾法,有谁还敢再为剧团开车?没问题也能编出个问题来,这可是一辈子的前途大事,岂敢玩笑!驾驶员立即找个借口,说是要重新整顿思想,乘机脱身,回了中南海。

“香花”剧组,“毒草”摄制组。一到分镜头,就像患上肠梗阻,不蠕动不消化,矛盾全堵在那里,越积越多。200个镜头,风波迭起

内行人都知道,故事片进入正式拍摄,导演、摄影师手里用的不是剧本而是分镜头本。可是“样板戏”就不能按分镜头打乱拍摄,只能按戏的场次拍摄,拍摄中再根据演员的戏和剧情的需要,分为各种镜头,最后剪辑编排成完整的戏剧电影。

1969年下半年,班子搭起来后,第一个起用的导演是谢铁骊。起初,谢铁骊担心自己对京剧艺术不很在行,怕拍不好。这又是第一部“样板戏”影片,责任重大,所以,他建议找一位懂京剧艺术的导演。江青听说后,立即给谢铁骊“打气”,因为她深知必须依靠谢铁骊这样技术一流的导演。

她对谢铁骊说:“我看迷信可以破除,你大胆拍吧。”果不出谢铁骊所料,他以前是故事片的导演,在分镜头中一时跳不出故事片的圈子。他根据演员表演、动作、唱段、近景、远景、推进、拉出、摇动等方法分镜头,结果拍了好几次也不能通过。因为他忽视了“样板戏”的三突出,只是从意境、情节如何引人入胜入手,那当然是不能使剧团的人感到理想了。

江青没日没夜地组织剧团和摄制组看“毒草”戏剧电影和外国电影,同时还多次看戏,可一进入分镜头,就像肠梗阻一样,不蠕动不消化,矛盾全堵在那里了,越积越多。

“样板戏”分镜头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影片分镜头的特殊现象,分镜头本应是导演负责组织的工作,由创作人员完成。可“样板戏”与众不同,分镜头时剧团主要演员也参与进去,一同分镜头。这就更复杂了!戏剧演员对电影蒙太奇手法不能说是全部了解,但是镜头多少、大小还是知道的,从这简单基本的常识出发,大家关心的是镜头的安排。

“×××”是英雄人物,特写镜头当然不能少。可是“×××”也要特写,因为他也是英雄人物。那么,“×××”、“×××”怎么办,也是正面人物,要不要特写?每次大家坐下来讨论分镜头时,就有个人站起来,为自己镜头的大小多少吵得不亦乐乎。

最后为争镜头,剧组和摄制组形成僵持不下的局面,镜头没有办法分下去了。导演又不敢得罪演员,谁要镜头都点头给,可越给矛盾越大。导演、摄影师个个是焦头烂额,无可奈何。这时只好等候江青发指示。

江青却不以为然或许早已司空见惯。30年代,她不也曾经为争角色轰动上海影坛吗?今天的争镜头要和她以前比,“小巫见大巫”,不足为奇。大家争不是为自己,也是为争英雄的镜头,是想突出英雄形象,动机是好的嘛!

其实说到底,大家拼命突出英雄形象还是江青先烧了这一把火,结果谁都能理直气壮争一番。

《智取威虎山》剧组在上海时,江青就强化了演员们突出英雄形象的意识。她一边让人改剧本,一边现身说法教演员如何突出英雄形象。甚至置传统京剧曲调不顾,不准用降调,一律升调,以体现英雄高昂的气势:“英雄人物就应站着威武高大,唱起来雄壮有力!”

剧组到北京后,江青又多次召集会议,亲自指导演员如何突出英雄形象。特别是“杨子荣”的形象就够江青挑剔的,化装浅了说是白面书生,深了又说像“土匪”,不是走路摇晃就是站立不直。她塑造的英雄应该是英武不凡、十全十美、地造无双的精品。

“样板戏”既是“文革”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极左”文化走向巅峰的标志。“文革”前(即被称为“十七年文艺黑线”时期)的电影,和世界电影相比,就已经带有非常鲜明的社会属性。许多影片中人物的潜意识过程是被排斥的,或者说人物的多面性格是不能渲染的。江青一方面想通过拍摄“样板戏”电影突出自己,另一方面也想创造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新型电影叙事形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排斥一切文艺作品,挖空心思创造理想化的英雄模式和“头顶长疮脚底淌脓”的坏蛋。

现在看那个时期的“样板戏”,几乎都是好人红彤彤,坏人臭烘烘。这恐怕真是个创新,但这是违背人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违背观众心理需要的创新。作品超现实,超离生活本质,使得观众在看“样板戏”电影时,感到银幕上英雄在天上,而自己却是在地上。观众的感觉总是游离在电影叙事之外,不能得到心灵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启迪。

不管观众怎样感受,江青依然不断强化她的创新,“突出英雄人物”的意识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所以,“英雄”们在分配镜头时也就当仁不让啦!

江青只是坐在房间里纸上谈兵,要不就是拿别人的东西和“样板戏”比较,比出问题就发牢骚,发脾气,不过她的脾气大多数是冲着摄制组的。在她眼里,“样板戏”是经过她亲手抓的,如同镀过了金,一尘不染。她对反映上来的争镜头问题,只是原则性地表了个态:给200个镜头。至于谁多少她就不管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