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首席电影(1)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江青的名字因为《智取威虎山》彩色电影拍摄成功而添了一层更加绚丽的色彩,她成了报纸、电台的头号新闻人物。潮水般的吹捧,如同众星捧月一般,捧得江青俨然一个世界级的国际大编剧。这辉煌的时刻是她费尽心机望穿秋水苦苦等待的时刻,虽然它来得这样缓慢这样单调,但是毕竟来了。

《智取威虎山》有幸成为银幕上第一个“宠儿”。江青提出“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标准。江青在多变的季节里,突然改变主意,指示“样板戏”的艺术片改成“样板戏”的教学片

1969年5月,《智取威虎山》摄制组组建后,导演谢铁骊选中了摄制师钱江作为搭档,认为他拍摄艺术比较讲究。

能解放钱江当摄影,还有康生的一份功劳。

钱江是钱壮飞烈士的儿子,“文革”期间钱壮飞被诬陷为叛徒,钱江也跟着背起了沉重的“黑锅”,成了人人喊打的“黑五类”。据史料披露,钱壮飞是我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特工人员。1931年他在南京获取了顾顺章已在武汉被逮捕并叛变的情报,为保证中央机关在上海的安全,他冒着生命危险派女婿刘杞夫通知了在上海的李克农。因为情报及时,中央机关抢先一步撤离,躲避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钱壮飞却因此暴露了身份,不得不迅速撤离。后来他辗转来到江西中央根据地。1935年在长征途中被敌人杀害。他和胡底、李克农被党史书称为“龙谭三杰”,是我党著名的特工人员。可是在颠倒黑白的“文革”期间,许多烈士都蒙受身后不白之冤,并且被株连九族。在解放钱江出来工作的问题上,康生还算没有昧良心,说:“钱壮飞是在长征路上死的,不是叛徒。这一点我可以作证。他的儿子钱江可以出来工作。”

北京电影制片厂接受了拍第一部“样板戏”影片的任务后,摆开架式要大干一场。他们曾拍过许多戏曲影片,有丰富的经验,为拍好这部至关重要的《智取威虎山》,他们计划充分发挥电影的特长,突出电影的优势。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江青来审查样片。银幕上出现了一片白茫茫北国风光的外景……为使外景与室内剧情衔接,在杨子荣出场之前,导演有意安排杨子荣押着“野狼嗥”侦察归来。在对唱段的处理上,也采用了电影化的手法,如参谋长介绍杨子荣“出身雇农本质好,从小在生死线上受煎熬”的一段唱词,就通过电影中“化出”的艺术手段,一句一句地“图解”而出,达到了很好的电影效果。摄制组正为这一连串的加工镜头而兴奋之时,江青却拉下了脸,她愤怒极了。“这是什么东西?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你们怎么可以乱加动作?想篡改‘样板戏’吗?”

江青再次强调“还原舞台”,全片宣告彻底失败。

在江青的催逼之下,第二次拍摄又匆匆上马。摄制组在“还原舞台”的紧箍咒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照葫芦画瓢地拍摄舞台演出,甚至连布景的制作方法和尺寸,也分毫不差地模仿,把个电影拍得同舞台演出一模一样。江青看了,摇着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你们没有理解我们的意思。你们这样的片子与‘样板戏’貌合神离似是而非!”

又失败了。摄制组被勒令停止拍摄,深刻检查。

那时狄福才已经到北影厂好几个月了,工作好像还在雾里看花忽明忽暗。如果光是困难多,他倒也不怕。最难最苦恼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这时相信了一句名言:世界上错综复杂之源是人心的错综复杂。

他的万般无奈和无尽烦恼窝在心里品味、翻腾,一种只有男人才会感受、才会愤然的窝囊感觉油然而生,被压抑被束缚的心情和乱七八糟的矛盾把初来的热情和热望浇得透凉。

他在心里老是叹气:作孽啊!电影界倒了八辈子霉了,遇上江青这么个人物!照她这样塑造英雄,这样拍电影——不演砸才怪呢!她当世界第一导演的美梦等下辈子实现吧!

江青当然不能等下辈子了!她一着急就会瞎指挥,一会儿一个主意,一会儿一个指示,搞得大家措手不及,也应变不及,将本来乱糟糟的局面搅得更混乱。

《智取威虎山》镜头分得不顺利,出来的镜头又一次次被江青否定,摄制组老是挨江青训,时间一长,人家都变得皮实了,反正怎么着江青都不会满意,不说鸡蛋里挑骨头,也差不多看见鸡蛋就猜疑会有骨头。不过她批来批去就是那几句话,无非怎样美化英雄人物啊,怎样用光啊,怎样布景啊,怎样景虚景实啊……要不就挖苦几声“毒草”专家,“黑线”人物什么的……如果每次只带耳朵不带嘴,基本还能安全而去安全而归。

一转眼到了10月,京城进入了萧瑟秋风、霜落叶飘的秋季。

分镜头工作尽管很艰难,还是在步步推进。用江青的话说是交了不少的学费,离艺术片的要求还差一大截子距离,但毕竟是“瞎子磨刀快见亮”了。

《智取威虎山》影片除了两次失败的拍摄外,还有一次拍摄教学片的计划,同样以失败告终。

江青就在多变的季节里,也变了主意,而且变得叫人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她突然指示拍摄“样板戏”的艺术片改成为拍摄“样板戏”的教学片。这一改,以前的拍摄计划全部打乱,原来以舞台艺术为主,现在要以银幕示范为主,两者无论是从镜头拍摄还是演员表演都不相同,使用目的不同,表现手法当然就不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