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封信 关于“三性并茂,阳光生命”的问答之一(2)

阳光下的成长对话 作者:张向葵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性是指自我本真、自我价值、自我追求及其维持社会关系和谐的个人品质,是人的自我世界的心理生活方式,涉及认知方式、情感方式、意志方式及心境状态,即形成“真性情”。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因此,幼儿心性的养育不仅要注重他们的自我信念形成与发展、自我心理成长与引导、自我情绪管理与适应、自我意志品质磨炼与增强等个性品格,还要给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高尚的种子,即让幼儿的心灵从开始接触社会、接触人生起就有积极向上的目标,就有符合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价值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的心理倾向,如信念、态度、兴趣等,也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 概言之,个性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它是由复杂的心理结构组合而成的整体,是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的总和。由此可见,在人身上,个性虽然体现得千差万别,但它却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社会的构成与发展需要把人分配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与层次,于是多样化的个性,便成为使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因素。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培养幼儿独特、积极、完整的个性也是对社会稳定性的维护。

方法二:幼儿教育的“三性”必须并茂。

如果将“三性”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那么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三性”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支撑着幼儿的生命,而必须是“并茂”。所谓并茂就是指撑起幼儿生命的天性、心性、个性要同时发展,否则,幼儿的生命就不能茁壮、强健与阳光。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 只有“三性并茂”,人才能平衡发展。

自由活泼是幼儿的天性,幼儿阶段也正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启蒙时期,由于幼儿的先天遗传素质都有所差异,因而他们的起步也不同。在幼儿教育阶段,评价幼儿教育质量恰当的词汇不是“最好”,而是“平衡”。这里面谈到的“平衡”,并不是所谓的“折中主义”抑或压抑孩子的个性,而是在保护孩子的天性、心性与个性的同时探求一个稳定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这个模式就是“根深叶茂”式的“三性并茂”理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