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想得到理解的心情——“请理解我吧”(12)

没关系,没关系,会好起来的 作者:(韩)宣晏南


警惕和防备就像是乌龟的壳,它们的作用都是对脆弱部位进行保护。

但你是否打算永远背负着这沉重的外壳呢?

故作从容的防御

生活在城市中,我们时常会无意间听到一些路人的谈话,不论是在咖啡店聊天的情侣,还是上下班的时候在地铁里打电话的西装男子,抑或是在路边与商贩讨价还价的大婶,仔细聆听这些萦绕在我们耳边的谈话内容,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因为在他们的语言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每个人相应的心理特征。比如说其中的“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虽然不起眼……最近没那样……也不是经常那么做……别人都那么说,所以……也不是说我非要那样……”等,相信这些口头禅很多人平日里都会经常使用。

有的人在讲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先绕个弯子,也许是因为场合的缘故,抑或是因为这些人习惯了在说话时看人眼色。对于真正的需求,他们没有办法直言不讳地明说,因为他们不知道对方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会为此而惴惴不安。

他们模棱两可地表态后,又故作从容,实际上却留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这便是他们保持高度防御意识的表现。

防御意识让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复杂。警惕性和怀疑的心理,让交流中的当事人局促不安。而且不自然、难以敞开心扉的交流也很耗费我们的精力,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疲惫的精神状态。所以我们不喜欢防御的状况,和防御的人相处,自然也会让我们产生自我防御的顾虑。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防御意识呢?

防御的理由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担心坦率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后,对方能否接受。出于此顾虑,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就成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这样的交流手段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效率低下,当事者对彼此之间的真正所需缺乏清楚的认识。如此乏善可陈的僵持关系终究是无法获得进展的,他们不会询问自己的困惑,多数时候都在自行揣测,而这样的行为又促使了误会的产生。

经常摆出一副防御姿态的人,对自己的需求也变得愈发迟钝,他们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没有足够的信心,生机盎然的生活与他们渐渐无缘。我们要知道,自己在言行上的诚恳与否,决定了对方与自己交流的态度。

防御性的语言模式

仔细观察人的语言模式,我们会发现,怀有较高防御意识的人经常会使用以下话语。把这些话作为参照和自己比对,考虑一下经常使用这些话会对你的人际交往产生何种影响。

1.“好的,但是……”

当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意见上的分歧时,其中一方的本意原为“不行,绝对不可以!”但为了不伤和气,他先肯定了对方,当对方以为自己的要求得到许可时,他又费劲脑汁地将自己拒绝的本意含糊地表达出来。

但由于已经表现出了肯定,再反驳便导致了说服力的缺乏,而且迟来的拒绝也很容易使对方心生埋怨。即使你觉得“不行”很难说出口,但是不及时表达出拒绝的态度,你会更加受困于对方所提的要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