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银根与“土根”的纠结(1)

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的系列评论 作者:周其仁


银根与“土根”的纠结

政府和国企具有较强的信贷能力,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现实。大家也知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断放出贷款,是“货币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要理解中国货币供求的全貌,少不了要探究政府和国企投资活动的货币后果。

今天无论是中央的条条还是地方的块块,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要向商业银行借贷,首要的条件是要有资本金。资本金越雄厚,可借贷的贷款规模就越大。这就是说,政府和国企的自有资本构成杠杆银行贷款的“支点”,是放大贷款和货币流量的条件。

粗看起来,这与普通人家没有什么两样。普通居民家庭买房买车,要是不能一把掏现金全额付完,也可以向商业银行借贷。车价10万,你先付6万,其余每月还本付息,这6万就是你借贷那4万的“支点”。房价100万,你首付30万,你等于凭30万就杠杆了银行的70万。有了信用的支点,贷款才能发生,至于杠杆的力度--资产负债比率--那是由商业银行在监管政策下由竞争形势决定的。上讲提到,我国政府和国企的资产负债率普遍比较高,因为看在我们的银行体系眼里,政府和国企项目的风险比较低。

居民家庭借贷的支点,通常来自于过往的储蓄。即便是家人亲友帮我们一起凑成的“首付”,一般也来自他们的储蓄。回到最微观的个人行为,月入1万,开销9千,省下的那1千,积少成多,就构成借贷购车购房的自有资本。简单地说,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减去开支的“盈余”,是日后发生借贷的基础。

政府和国企贷款的支点,当然也有一部分来自于收支的盈余。譬如2010年央企的年度利润高达1万亿人民币以上,除了10%上缴财政,其余部分据国资委负责人公开发表的谈话,大部分用于投资。央企的投资,按我们举过的电力案例,资产负债比可以很高,杠杆力度极大,不过就其支点而言,也可以来自其经营的盈余。

但是,政府和国企得以实现借贷的自有资本,除了他们的收支盈余之外,还有其他来源。其中最大的一块,就是舆论沸沸扬扬、社会高度关注的“土地财政”--政府通过出让国有土地、以及征收农民集体的土地再向市场出让所形成的净收入。对此我先注明两点:第一,“土地财政”的收益范围不限于政府,也包括国企,因为国企利用的国有土地,不论是过去就占有的还是新划拨或新购入的,也都进入土地资产增值的通道;第二,土地财政不全是地方性的,因为地方的土地出让收益要与中央分成,而在中央各部委--譬如铁道部--的自有资本项下,土地资产都占了不小的一席之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