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人看西方

直来直去 作者:葛红兵


郜元宝:从这个方面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过高的估计中国人对外在世界的兴趣。从积极的意义上姑且可以说他们是睁开眼睛看世界了,但如果他看世界不是看世界上其他人群的心,其他人民的灵魂,那么越看,境界就越小。因为他没有看到别人的心思是一个海洋,这样看出去的世界,还是封闭的。越是封闭越要看世界,越看世界越封闭,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种看世界不是打开他的眼光,而是使他更封闭。所以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游历了五大洲以后回到家里,思想反而变得比从前更加封闭。

葛红兵:现在看西方有两种封闭的模式,一种是把西方看得很丑陋。(王宏图:妖魔化西方。)另外一种封闭的模式就是把西方看得很高。(郜元宝:过于美好。)这实际上都是没有深入到西方的内里去的看的图式。当然可能那种“标准的”看,“本质的看”是不存在的。

郜元宝:从文学从艺术的角度,也就是从人心的角度,相对来说可以看得更真切一些。

葛红兵:所以我希望更多的翻译外国作品。

王宏图:90年代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大大下降,外国文学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的位置愈来愈低。

郜元宝:不仅仅是外国文学,我们本国的文学也是。

王宏图:从翻译书籍来讲,实用类的图书,比如经济,英语的比重越来越高。

葛红兵:30年代上海的《现代杂志》介绍了大量的欧美作品,包括鲁迅、茅盾都出过外国文学的专号,而90年代以后,我们对外国文学和艺术的关心降低了,比如小说,从前我们还有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关注,出现过卡夫卡热等等一系列外国文学的热潮。但今天却没有了,我们今天关心的是什么?(王宏图:诺贝尔奖)还有六千块钱一张票的我们听不懂的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演唱会,我们有些研究者把这些看成是中国与世界同步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表面上是越来越繁荣了,实际上本质上的交流是越来越少了。

郜元宝:一部耗资几百万、几千万的歌剧给中国带来的实惠,其实远远不如一首诗的翻译或一本小说的翻译。但谁会承认这一点呢?这也解释了中国文学界对外国文学的淡漠。鲁迅写过一篇杂文《由聋而哑》,说我们中国人听不到外国人的心声,翻译不好他们的文学,就好像是一个聋子,而如果你是聋子的话,久而久之话就说不出自己的话来了,就变成了哑巴。在现在普遍的开放的时代,我们要警惕一种新的封闭,不要被表面的开放所欺骗,也许它是一种新的封闭,因为历史上有过这种经验。比如我们在现代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开放,可后来突然间封闭起来了,而且封闭得如此持久和突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