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有控制别人的行为吗?(7)

不要用爱控制我 作者:(美)帕萃丝·埃文斯


他说:“她只想我对她好一点。”

“你可能对她好一点吗?”我问。

“她是因为我暴怒才走的,我怎么能对她好点呢?我就是这么个脾气。”

在我们接下来的谈话中,他处理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清楚了。说不出什么理由,他就觉得——

如果他表现得十分狂暴与愤怒;

如果使劲吵闹,让妻子认为是她使他发了疯;

如果大肆羞辱和胁迫她,告诉她死了自己做主的心;

甚至干脆饱揍她一顿——

就能够使妻子认为离开丈夫是错的,就会乖乖地回到他的身边。

很明显,正是他强烈的控制欲,迫使妻子离去,这就是他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发神经。与所有侵害者一样,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那些制造紧张关系的人,并不是在自觉的情况下伤害了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与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前面的例子中,妻子和丈夫都渴望亲密的关系。但对于不同的人,亲密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什么叫亲密,如何做才能达到亲密,双方的观点恰恰相反。一个人对于建立亲密的关系存在错误的见解,居然还付诸于实践,这实际上消灭了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行为发生的情境很重要

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的行为——不管他的目的是“建立亲密关系”还是“做点好事”——会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既然所有的压制行为都有逆向的性质,它们可以被认为发生于逆向情境中。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情境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如果你只看到我大声喊叫,面红耳赤,东张西望,我的行为就会显得很奇怪,难以解释;但如果你知道了这一行为发生的情境——我正在观看足球比赛——我的行为就不再是无法解释的了。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了解情境或拓宽视野能够很好地解释我的行为。

除非我们知道行为发生的情境,不然连普通的行为也无法解释。一旦我们了解行为发生的情境,就能够对行为做出解释,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存在着逆向关系。

知道了反对他人行为发生的情境,我们就可以开始解释他们的行为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