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辑(3)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作者:李镇西


语文教育的个性,当然是通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乃至教学技巧体现出来,但从根本上说,教学个性绝不仅仅指某一项教学技艺的别出心裁,而是指一位教师整个的教学风格:同是老一辈的特级教师,于漪和宁鸿彬的风格不一样;同样是年轻的特级教师,程红兵和黄厚江的风格不一样;同样是上海的老一辈特级教师,陈钟梁和钱梦龙的风格不一样;同样崛起于山东的年轻特级教师,程翔和韩军的风格不一样……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教师完全应该有一千种风格。这富有个性的风格的形成,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实践积累,比如博览群书,比如善于采名家之长,等等。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善于思考,要有思想。

风格的背后是思想。一提起真正的大家名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们哪一堂课,而是他们所提出的教育(教学)思想或观点--于漪的“人文教育观”,钱梦龙的“主体·主导·主线”,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魏书生的“民主加科学”,程红兵的“语文人格教育”……也许他们的这些思想观点至今仍有争议,但这不妨碍我把他们的个性首先看成是思想的个性。思想源于思考。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重复走过的路。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我始终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思考的火炬照亮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备课的时候,能不能先抛开教参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与作者对话?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能不能在讲清楚“考试重点”之后,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教学,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题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高考作文动态,也多琢磨学生的写作心理?面对无法避开的题海,能不能动一番脑筋进行筛选和提炼?每上完一堂课,能不能通过写教学手记对其得失进行一下反思?面对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在关注他们表面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更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此外,我们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能不能关注一下语文界、教育界、整个社会乃至天下的风云变幻?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能不能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能不能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