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辑(3)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作者:李镇西


但是,如果我们把什么都推给“文化”,也是欠妥的--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更何况最近20年来,我们的国家已经逐步走向开放和民主,对人精神个性的尊重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且,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把语文教学“一元化”仅仅归咎于考试制度,因为近年来,国家在考试制度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所以,探讨语文教学“一元化”的原因,还得从我们语文教师自身找起。

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如果不按现在的教材、教法、考试进行语文教学,那么,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将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了统一的教材(而且还不能经常变动),没有了统一的教参甚至统一的教案,没有了统一的练习册和各种模拟训练题,没有了统一的考试,没有了高度精确而且答案唯一的“标准化试题”,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很可能将无法继续教语文!以教材改革为例。还记得上次我们在杜甫草堂坐茶馆时讨论教材改革的情景吗?当时,你认为如果一定要编全国统一的教材,这套教材最好只选经典文言文,而现代文教材让每一位教师自己编,以体现个性。当时我非常同意你的设想,但又补充了一句:“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比较高的鉴赏力,有一种高品位的审美眼光,不然会乱套--比如,有的老师可能就只会选《还珠格格》!”几乎没有一个教师不抱怨现在的教材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教材真的有了较大的改革,或者只是教材篇目作些调整,都会有老师反对。“语文教材经常变”不是就是许多语文教师经常抱怨的话吗?其实,在我看来,教材变是正常的,不变才是不正常的;不但应该变(当然,应该是科学地“变”),而且真的应该提倡多种教材百花齐放,甚至允许任何教师个人自编教材。但这样一来,一些老师又不好教书了。“好不容易把教材教熟了,怎么又变了?”如果大一统的教材格局被打破,有的教师更会迷惑不解:“那,高考依哪个教材呢?”

不错,时代呼唤着语文教学的“多元化”,而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则呼唤着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当然有许多要求,但我认为这样的教师至少应该是真正有“学”有“识”的。所谓“学”,就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比如,语文教师不妨问问自己:我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读书上?我能不能写得一手与语文教师身份相称的文章?让缺乏读写能力的教师去追求教学“多元化”,岂非缘木求鱼?所谓“识”,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敢想敢创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勇气。语文教师应该拥有一个辽阔而富有个性的精神空间,即应该具备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不能想象,一个目光短浅、心灵封闭、观念保守、思维萎缩的人,能够培养出下一世纪中国的脊梁。连属于自己“一元”的思想都没有的人,又怎能在教学上“多元”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