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辑(4)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作者:李镇西


唯有这样,语文教学“多元化”的局面才会真正形成;反之,如果语文教师本人的素质不够高,“多元化”的结果只能是“乱套”。你说呢?

此致

敬礼!

李镇西

年7月5日

教材是“例子”吗?

镇西先生:

今天我想与你就“例子”教材观做一探讨。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拿来作要改变教材观的强有力的证据。我并不反对把现在的教材看成是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就应当是个例子。“例子”教材观一方面借叶老的话巧妙地回避了现行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一厢情愿地肯定持有这样的教材观可以组织成功的教学,由此导致“例子”教材观的几个重大误区。

误区一:“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时还可以为达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课文没有必要篇篇繁说细讲、讲深讲透,每一单元的教学应抓一篇课文详细分析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精华所在,其他课文则以点带面,落实教学要点,这种不重复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引自《中国教育报》(1999/6/9)《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样的教学实在令人神往,但却经不起推敲。教师把教材当成活材料意味着教师要独立设计根据这个“例子”进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及这些训练的标准答案,这种难度是设计一个数学习题无法相比的)。以点带面的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那么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呢?当然,“可以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编教材,不知道持此论者是否测算过这需要具有怎样的素质的教师付出怎样的工作量。

误区二:“通过教师指导可以建立有效的课本与课外的联系”

指导学生读课外书,这是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想做的,但实际上难以真正做到。首先,课外读物源难以保证。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里没有足够的藏书,大多数学校也无法提供足够的课外读物,这使课外阅读指导缺乏最起码的物质基础。其次,因为教师的这种指导没有任何可以依据的规范,这种指导的质量便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水平。再加上教师个性、兴趣及所学专业的限制,这种指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各方面阅读兴趣的发展。再次,这种课外阅读指导无法直接体现在各种层次、类型的考试当中。因为没有统一的要求,各类考试无法将课外阅读列入考试内容,高考作为全国范围的选拔性考试,更无法体现这方面的测试意图,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家长甚至是某些教师的重视。由此可见,“例子”教材观根本无法保证学生最基本的课外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