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回:明代的抢盐风波(11)

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 作者:李连利


盐荒下的明财政智慧

明代抢盐风波

正统三年,在今天的北京市密云县的白河发水灾,密云、顺义等地发生水灾并不算什么,自古多灾多难的百姓已经习惯了苦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灾却造成了一次盐荒。人们风风火火地去买盐,却发现哪里都买不到盐了。去盐店,盐店老板哭丧着脸说:“没盐了,真的没盐了。不是我不想卖,确实没了。各地盐场要取盐的人排成了长队,实在弄不了呀。没了。”

可当人们转身走了没有多远,却有一个人露出了狡黠的笑容:“大哥,要盐吗?我这里什么盐都有。官府的大盐和小盐,咱们自己弄的土盐全都有,就看您买什么价位的了。”

“你们那多少钱一斤?”“三分银子。”“啊?太贵了吧,以前一般不过二钱多呀!”“呀,您可真逗,这是啥时候呀,这可是盐荒时期呀。”见来人不言语,卖私盐的人故作神秘道:“我告诉您,您这是托刘公公的福。要不是刘公公让自己的侄子弄了些盐,您呀还真吃不上!”

“唉,正经地方没有盐卖,那只好买私盐了!”而就在百姓们着急之际,四大盐场周边的盐商们也急急火火地利用各种手段在找盐。

形成盐荒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江苏、安徽、浙江同一时期水旱灾害频仍,南方的粮食一时接济不上,盐商无法运粮就无法取到盐引无法卖盐。更为严重的是,有盐引也买不到盐。因为,盐首先要供给皇室、政府机构、盐场周边的权贵等,另外,这些人再加上盐场内部人员也贩私盐,等等,盐场当然不够正经盐商支取食盐的了。为此,盐价越来越高。

这一切都源于朱元璋时期。明政府为了较为稳定地开展盐务,同样将户籍制度作为一种根本性的治理手段。朱元璋将一部分军人和百姓划归为“灶户”。他们在盐场居住的同时进行生产。为了保证盐务垄断,不但规定了什么人可以买,还规定了什么人可以卖,而且划定了哪种盐卖给哪个地区的人消费,从而将市场进行分割,保障政府垄断利益最大化。获取利润的前提是向百姓征收盐钞、盐粮。为了保证供给,明政府还测算了人口消费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