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人言可畏(4)

致命操纵 作者:(美)温德尔·波特


谈及《公关之父伯奈斯》中提到的这一案例时,作者赖瑞· 泰伊解释道,伯奈斯几乎从未指出过活动是由美国烟草公司资助的,而且用来吸引参加者的信息中也从来没有提及这一活动的想法来源或是其背后的资金支持。讽刺的是,据说活了103 年的伯奈斯从来不曾吸烟,甚至有一次他还承认他不喜欢烟的味道。“我更喜欢巧克力。”他这样说。

解读和平年代的宣传活动

与其他人相比,伯奈斯更好地证明了战争年代的公关和宣传技巧可以成功地运用于战后及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他的这些越来越厚颜无耻的行径并不是没有引起注意,但是也没有遭到反对。

1937 年到1942 年之间,美国宣传分析机构(IPA )致力于揭露美国国内的宣传活动,在他们看来,这些宣传活动很可能会给美国的民主制带来威胁。尽管本身听起来就像是一家宣传机构,但是美国宣传分析机构是一个合法的组织。它的建立就是“为了教会人们怎么去思考,而不是去思考什么”。美国宣传分析机构的大多数成员是社会科学家和新闻记者。该机构通过出版刊物来“审查和揭露广告商、企业、政府及其他组织的操纵行为”,并且赞助高校和公民团体的一些相关项目,没有任何政治背景。

虽然在二战期间解散了(据说是因同时审查敌方的宣传活动和盟友的战术而陷入困境),美国宣传分析机构还是留下了一份很重要的资料 宣传者们所惯用的8 个“修辞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伎俩:

1. 制造恐惧法(Fear)。那些有可能输得最惨的机构很可能会采取一些散布恐慌的手段。在他们提供的信息中,可能会提及失业、公众健康遭受威胁、社会价值普遍下降、生活标准普遍降低及个人权利的普遍削弱。为了让公众的观点能按预期的方向发展,这些信息也会丑化某个特定的原因,甚至于丑化某个特定的人。

2. 粉饰法(Glittering generalities)。这种做法是说,通过使用诸如“民主”、“爱国主义”和“美国生活方式”之类的单词和短语,引起民众强烈的、积极的情感。几乎所有类型的机构都喜欢用这一战术来唤起民众对他们的支持,但是当与负面消息相关时,这些暗示通常会变得很隐蔽。

3. 证词法(Testimonials)。一些名人或是公认的专家经常被聘用或雇用,为产品、企业、组织或是候选人提供支持言论。出现在麦片包装盒上的著名运动员的照片、为动物权利甚至拥有枪支权利奔走的演员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4. 扣帽子法(Name-calling)。也称辱骂法,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公关工具。一家机构在扣帽子时,通常会运用含有负面含义的贬损语言来描绘某事业或是某个人。想摆脱扣帽子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困难的。这些负面词语即使是不正当的,也会持续很久。

5. 平民百姓法(Plain folks)。企业主管面对普通员工或是顾客时,总喜欢和大家打成一片。同样,政客们为了让选民认可自己,在每个选举周期来临时都会做类似的事情。即使他们曾经在华盛顿工作过多年,也会宣称自己其实是“局外人”。不管是经商还是从政,被平民百姓认可都是相当好的一种手段,但这种做法也会导致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被贴上伪君子的标签。

6. 委婉法(Euphemisms)。公关人员通常会选择一些委婉的词语来模糊某种行动或是某个概念的真正含义。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为“模糊法”(doublespeak)。例如,员工可能是“换岗了”,而不是“被炒鱿鱼了”。再如,“谎言”可能会被称为“战略误解”。

7. 挟众宣传法(Bandwagon)。如果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显示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或是支持某种做法,那么你会觉得你也应该这么做。民意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调查结果却往往只会反映某个特定人群的意志,大多数人都会被事先设定好的问题限制思维,从而作出预期中的回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