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中日教育的不同思考教育问题

相约北大(2) 作者:秦春华


《一步一脚印的奇迹——我的北大之路》

姓名:陈明熙

录取院系:经济学院

毕业中学: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获奖情况:

西安市三好学生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二等奖

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省级二等奖我在日本一共上了六年的小学和大约两个月的初中。回国以后,不少朋友都问我中国和日本学校生活的区别。日本的小学与初中在课业上都是十分轻松的。小学每天8点半上课,3点以前就放学回家,作业基本在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做完。对理论学习的要求很低,除音乐课与“家庭课”(教学生基本家务的课)以外,所有课都由班主任包办。我常提到的最夸张的例子就是,由于美术课大家都做得很开心且多数同学没有完成作品,班主任老师就“慷慨地”将下一节数学课挪给美术用。中学也是八点多上课,三点多放学,而其后的时间就是社团活动,一般活动到六七点才回家。对于许多学生来讲,社团才是中学生活的最重头戏,在那里不仅能玩得高兴,还能够锻炼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的能力(被社团的学长欺负,被认为是“人生第一课”)。而作业也就挤到回家后的不到一个小时做或者干脆就不做了。

初中时,同学们往往对这种自由快乐的学校生活表示十分的羡慕。然而,经过六年的学习,我有了更多的思考。的确,日本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给了他们自由时间,同时也给了他们更多提升动手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的空间。然而,日本式教育也是有明显弊端的。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一方面在淡化课业知识,一方面却过于注重通过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对集体精神进行培养。这其实泯灭了日本学生的个性,也让不善交际的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因为过于张扬或者过于内向都代表着与集体的不协调,这样的学生会受到排挤,甚至会受到集团式的欺负,这已经成为日本学校教育多年来的大问题。事实上,日本有名的“御宅族”中大多数都是因为这样而不得不将自己的心灵锁进自己的“宅”中的,而且近年来日本企业创新竞争力的下降也与此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日本的教育形式虽然很“松”,但大学入学的考察模式却依然是与中国相同的理论知识考察。这导致了为了接受好的教育,就必须在学校之外找知识理论的学习场所,而这样做的经济负担也是十分沉重的。比如我在日本时,每年课外学习班的费用就近8万人民币,私立中学的学费每年近10万人民币且还需一定的“捐助”。因此在日本,学生受教育的质量与家庭经济条件的相关程度并不亚于中国,而且家庭传承性更加明显,如上流阶层家庭(政客、高级公务员、企业家等)有条件且有意愿让子女接受一流教育,而普通家庭或是因为没有经济能力或是由于类似“子承父业”的思想而没有意愿去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就使得日本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显著,且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越走越远。可见,即便是发达国家日本,其教育也是有诸多问题的。

回到中国,我们的教育问题是众所周知的。一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全部占用甚至透支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而且教育方式死板,让学生们难以有拓展创新性思维、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空间。第二个弊端就是中小学教育费用高昂,教育公平受到极大威胁。第三个弊端是学生的出路有限,都在走高考的“独木桥”。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解决问题也就要从这些方面下手。首先是因为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中国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3.48%,2008年),而且有限的资源也由于体制的不完善而得不到高效的利用,为了筹集所需资源,学校在不该市场产业化的地方过多加入了产业化色彩。学校盲目追求著名大学录取率和中高考分数,为达到此目的而只关注学生的短期应试能力却忽略长远素养,通过经济实力吸引师资从而导致学校间师资力量的不平衡等,都体现了过度市场化下的短期性、盲目性、自发性的特点。由于缺乏资源也缺乏主观愿望,素质教育也就长期停留在了口号上。这就需要一方面由相关部门加大有效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要允许学生、家长对学校和教育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建议(可以效仿国外的PTA组织),使学校能够合理地组织教学工作,从而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第二个原因就是教学内容和高考考察方式的僵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在现今体制和社会环境下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的需要,然而也并非不是没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更多了解教育现场的实际,适度删除没有必要在各阶段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背记内容,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同时教材编写应更加条理分明、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级别的学生需要,写清哪些知识是必备的,哪些是可选择的。中高考应在严格遵守考纲、控制知识内容的考察基础上,将重心移到学生利用课内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上。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知识学习负担。当然这又对教育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但只要有改进教育的决心,这并不是做不到的。第三个原因就是社会环境与人们的观念,迫使学生不得不走高考的“独木桥”。比如说近年来,高级技术工人的薪资待遇大有超过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势头,然而这方面的分流作用却还是不够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白领”情结,更重要的是当今体制下工人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因此,完善法制和社会福利,让各阶层、各职业的人们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经济利益得到保障,有尊严地劳动生活,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这样做后,年轻人的去向将多样化,中高考导致的学业竞争将得到缓解,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劳动生活素养将受到教育者更多的关注,素质教育能得到真正的开展。

其实我回国后所经历到的,与之前听说的有很大不同。同学们的思想力、行动力、创造力都非常的活跃,并没有因为过重的学业压力而成为“书呆子”(反而我有些书呆子)。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这些方面超过了日本学生。同时,许多老师也在为减轻学生的负担、拓展学生思维素养做出自己的努力。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任何转变与发展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极大的努力。然而这七年的学习生活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中国有决心和行动,能够一步一脚印地走下去,中国的教育一定能做得更好,中华民族也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