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制作图片:视觉观念发展简史(9)

光与镜头:通往卓越影像之路 作者:(美)罗伯特·希尔施


电子成像:全新的思维方式

数字影像技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拉塞尔·A.科尔希(Russell A. Kirsch)拍摄了史上第一张数码影像。在国家标准局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工作期间,科尔希研发出一款早期的数字扫描仪。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了一组1966年至1968年阿波罗宇宙飞船拍摄下来的数字影像,照片极为精确地记录下了人们前所未见的月球生态表象,引起艺术家和公众们的兴趣。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家用电脑的普及使得数字影像操作技术成为摄影创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数字影像操作技术将摄影术从真实性原则的束缚中完全解放出来,从本质上颠覆了摄影创作的原则,在此技术的作用之下,图像完全可以被更改。20世纪60年代后期,索尼娅·蓝迪·谢里丹(Sonia Landy Sheridan)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提出了一种名为“生成系统”(Generative Systems)的影像处理程序,这一构想促使很多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研究影像生成的新方法,并最终研发出包括静电复印机、录像机、计算机影像生成系统等技术设备。这场全新的技术革命使摄影艺术创作朝向形式新颖、多样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1.5数字影像革命

19世纪,人们笃信照相机是一种可靠的自动化见证者,摄影师的工作是充当每个人的视角,照片是替代品,见证着每一个事件,描绘出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这使人们充分信任摄影作品能够精确地反映客观现实这一属性。而数字影像技术的出现使得摄影作品的拍摄与传输更为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曾经对摄影作品真实本性深信不疑的态度。

数字影像打破了在摄影师与观众之间的这种默契,它赋予影像制作者在人们毫无察觉地情况下改变影像“真实性”的能力。在21世纪,人们眼睛所见到的不再被信任,影像真实的公信力开始下降,这缘起于1982年美国国家地理的一位编辑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将埃及吉萨金字塔拼接在一起,人为地压缩其间的纵深距离,使之看起来更为紧凑。缺乏职业道德的记者们也因为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修改而丢掉工作,而这种丝毫不被察觉的修改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更加深了观众对影像真实性的质疑。

如今,数字影像处理工具应用广泛并易于操作,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爱好者都可以自如使用。在美国摄影家南希·波森(Nancy Burson)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计算机对影像处理的巨大影响,南希·波森用数字影像转换技术创造出许多人们前所未见的图像,如将高加索人、黑人和亚洲人种特征进行合成等。这些照片并没有物理原型,只是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向我们展示出非现实影像的存在样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