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制作图片:视觉观念发展简史(8)

光与镜头:通往卓越影像之路 作者:(美)罗伯特·希尔施


交替性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是西方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进行变革的时期:人们质疑事件发展的进程和深层的原因,尝试新的程序并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逆主流文化观的兴起促使许多摄影师开始回归摄影传统,重新发觉不同寻常的技艺手段,为影像创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传统手法的复苏被当时知名的摄影师杰里·尤斯曼(Jerry Uelsmann)所采纳,并应用到了合成影像制作技术当中,随后被推广到氰版摄影法和树脂重铬酸盐明胶转印法中。后视觉化(post-visualization,后期合成)的概念被重新认定为可被接受的操作,这也就意味着摄影师在摄影创作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对图像进行人为地操控。罗伯特·海尼根(Robert Heinecken)、雷·梅兹可(Ray Metzker)、贝亚·内特尔斯(Bea Nettles)和约翰·伍德(John Wood)等摄影师反对简单的、固有的透视概念,积极寻求多方位的视点。

彩色摄影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多元化的改革潮流挑战着直接摄影的绝对地位,黑白影像的高质量艺术标准也随之动摇,这为威廉·克里森博里(William Christenberry)、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和史蒂芬·肖(Stephen Shore)等人的彩色摄影铺平了道路,他们利用彩色影像记录日常生活场景,昭告着彩色摄影时代的来临,如今彩色摄影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后现代主义

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后现代主义创作观念颠覆了传统的独立创作方式并开始质疑所有作品的可靠性,一种新的以“挪用”(即借用、再用或对已有素材的重新结构等)为基本特征的摄影流派由此诞生了,其代表人物有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肖里·莱文斯(Sherrie Levine)等。在此时期,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出版了系列摄影作品,名为《无题电影剧照》(Untitled Film Stills, 1977-1980),这些照片以20世纪50年代的广告摄影为基础,再现了一些循规蹈矩、矫揉造作的妇女形象。拍摄照片时,她一个人同时扮演着模特、化妆师、布景师和摄影师等角色。舍曼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女性和未成年人从社会定位角色到自我认同的转变。非裔美籍摄影师卡里·梅·维姆斯(Carrie Mae Weems)是另一个典型人物,她的摄影作品主要探索非裔美国文化传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存在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摄影风格开始使以往彼此独立的各媒介界限变得模糊,倡导媒介间互通互融,此后三维影像、图片组接、影像投射和声音等元素被结合使用,这为摄影艺术提供了范围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