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 中国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

蒋锡培管理日志 作者:刘晓午


成思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管理学家)

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球瞩目,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关注不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中国企业管理乏善可陈,中国经济如何能发展好?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好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国必然有一批管理良好的企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企业主要是学习苏联的企业管理模式。但这套管理模式未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将群众的智慧和管理者的权威结合起来。而当时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则被认为是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异端邪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管理科学才算真正发展了起来。最初是钱学森等人写了一篇文章,明确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此后系统工程在企业管理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到西方去学习管理科学。我本人也是1981年到美国学习管理,后来取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着管理学院在我国的成立和MBA学位制度的建立,我国有关人士才开始比较全面地了解西方的管理,才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引进西方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开始培养我国自己的管理人才。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我国的企业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发现我国的企业管理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探索自己的管理模式。

我认为,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任何管理学理论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的汽车市场被日本企业占领了一大部分,当时美国有人惊呼日本人“厉害”,因而非常重视研究日本的经验。当时我正在美国学习,我所在学校的一位教授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Z理论》,介绍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但是美国企业向日本企业学来的一些管理方式却难以应用,最后还是由美国的两位学者写出了《追求卓越》一书,总结了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

这一情况说明由于国情不同、文化不同,绝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管理方法。我们需要消化吸收外国的管理理论,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所以我主张要研究中国的案例,从中总结经验,再进一步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管理科学的理论,不断提炼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我认为,民族的、开放的、创新的三方面统一才是中国的先进管理模式。

(1)“民族的”。要具有民族特色,首先是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东西,包括管理哲学。另外,现在中国的企业生存环境跟国外是不一样的,中国企业是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在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下形成的,一定不能脱离这一实际。所以民族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这个前提我们要坚持,如果离开这个前提就谈不到中国特色了。

(2)“开放的”。如果我们真想发展中国的模式,那必须善于吸收国外一切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只是守住我们传统的文化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兼容并蓄,才能殊途同归,达不到殊途同归就达不到德鲁克所说的“分享”。现在国家倡导“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际上也是吸收了很多国外的理论和经验。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也在不断吸收很多国外的东西,例如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我们吸收之后,与我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最终将它改造成中国特色的宗教。

(3)“创新的”。任何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企业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坚持技术、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努力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够做到“基业长青”。

只有上述三方面统一的模式,才是真正的中国先进管理模式。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的系统管理哲学思想,认真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深入总结我国企业的管理经验。

我在第七届《中外管理》恳谈会上讲过,企业家要自觉、自律、创新、学习。我衷心希望我国的企业家能够注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与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相结合,努力创造出各种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