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宋香炉源流(8)

香识 作者:扬之水


(三)

两宋又有一种小炉,时人称作“香毬”,其形制更为小巧。《西京杂记》有所谓“卧褥香炉”,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以及三北村唐墓等地出土的唐代银香毬,是其例57(图3-24)。前者高4.5厘米,外壳镂空作成花鸟,内心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承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转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重心影响,使香盂随炉展转而总能保持平衡。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香囊者,烧香圆器也,巧智机关,转而不倾,令内常平。”又卷七:“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昤昽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元稹有题作《香毬》的一首小诗,所咏正是此物:“顺俗惟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58短短二十字,香毬的结构却描写分明;语带双关,又正是咏物诗的本色。香毬唐代也称作香囊,元稹另一首《友封体》句云“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59;又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60,香囊、银囊,自是一物61。据诗意看来,它是悬于卧中。香毬的扣合处有卡轴作为固定,李商隐诗“锁香金屈戌”62,最是形容得微细而巧。“锁香”二字熨帖之至,微风暗度、宿香暗贮,与它相比皆不免稍稍失色,何况“锁香”之前诗笔早把锁不住的香气若有若无铺垫得好:“疑穿花逶迤,渐近火温黁。海底翻无水,仙家却有村。”虽然只是“书所见”,但香具之精与体物之心的微至在相逢处却自然合成一种奇异的美丽。

辽宋时代,此类香毬的通行似乎未如唐代,虽然《老学庵笔记》卷一中说,宗室戚里入禁中,妇女袖中每自持两小香毬;南宋史浩咏乐伎云“手束柔荑调雁柱,袖翻纹锦出香毬”63。又北宋黄裳《谢惠香饼二首》其一云:“清分馥馥南州饼,静对绵绵北海云。欲晓博山来入被,祥烟尤惬梦回闻。”64这里的“博山”,乃泛指香炉,既可“入被”,则也应是唐式香毬之属。但两宋此类香毬的实物似乎很难见到。而宋人又常常用着香毬的名称来指别一种小炉,即炉身作成球形,其下有着三个小矮足,里面却没有唐代香毬那样的机巧,前引《续考古图》卷三所录即其式(图3-25-1),前举《武林旧事》所列礼单中的汝窑“香毬一”,亦此。今天能够看到的实物,多为辽宋时期的瓷制品。建于辽末的河北易县静觉寺舍利塔,其地宫出土一件球形青白釉香炉,通高八厘米,盖作博山形,盖顶中央一个八角形的孔,其余六个长条形镂孔均布在山峦之间,圜底下有高不及一厘米的三个小矮足65(图3-25-2)。另一件形制、大小与它大致相当的青白釉香炉,出在敖汉旗白塔子辽墓,炉盖划刻牡丹花,花叶间镂空作成气孔,下为覆莲式足,时代亦属辽末66。常州市博物馆藏北宋越窑青釉炉,通高八厘米,半球形的炉盖镂空作成卷草纹,炉身刻划双层莲瓣,下为矮圈足67。广东省博物馆藏一件南宋青白釉三足炉,通高十厘米,式与静觉寺舍利塔地宫所出者同68。又今藏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的一件南宋青白釉炉,高13.4厘米,炉盖镂空透雕细致如金属的网罩,下为莲台座69(图3-26)。北宋刘敞《戏作青瓷香毬歌》:“蓝田仙人采寒玉,蓝光照人莹如烛。蟾肪淬刀昆吾石,信手镌花何委曲。濛濛夜气清且嫮,玉缕喷香如紫雾。天明人起朝云飞,仿佛疑成此中去。”70蓝光照人,镌花委曲,前面举出的琐琐细细,都可以用它来概括。“夜气”云云,“朝云”云云,则青瓷香毬长与眠人相伴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