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偷窥与角色的置换(2)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 作者:蔡青


幸鑫在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时以一个月为期限将自己囚禁起来,将艺术家的表现身份转换成一个被审视的对象,一个代表当今暴发的中国艺术家或是一个中国人的形象,给人们提供一个仔细琢磨的风景,彻底展现这个本世纪能够呼风唤雨,带来黄色灾难的活的形象标本。

幸鑫应“个人结构”(Personal Structures)主题展邀请参加这个展览,这个由荷兰策展人卡琳·德容(Karlyn De Jongh)和莎拉·戈尔德(Sarah Gold)策划的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平行展,从参展艺术家可见之学术质量之高。参展的有来自12个国家的28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塞尔维亚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美国的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日本的远藤利克(Toshikatsu Endo),韩国的李禹焕(Lee Ufan),奥地利的赫尔曼·尼奇(Hermann Nitsch)等。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一代的中国行为艺术家能有此殊荣跻身于此,我们足以要向幸鑫祝贺了。幸鑫在他作品的介绍中说:“《2011年,在一个西方的展览上展出我自己》是一个现场:我被锁在一间约五平方米,有着如监狱般的铁栅栏门的房间里。我穿着笔挺的西裤,赤裸着上身,西服、衬衣、领带、礼帽、钱夹、墨镜、手表整齐地摆放在房间一角(我穿戴的所有东西都是世界顶级名牌,但都是“A货”)。每天,在展馆开放的时间段我就这么待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人们可以随意观看我,一个中国艺术家,一个中国人。傍晚,我穿戴整齐离开房间,人们仍旧可以随意观看我,我依然是作品本身。展示持续30天。”

另一类的身份转换是行为艺术家直接与生活中的其他行业的人调换身份,在相对的一段时间里发生的行为互动。由此,互相体验对方的位置与生活状态,这种调换角色的互动,是一种最直接的互动方式。

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的一件行为作品是她与一个妓女互换身份一周,她让妓女在她的展览开幕式上出现,而自己却关在妓女平时工作的玻璃窗的房间中。两个人两种天地,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中,如此不同的生活经历,二者互相体验与了解对方,这是一个重视体验与经历的作品。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常常有这种对自身挑战的因素,她的作品的力度大都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强烈地产生出来的结果。她早期的作品《和谐0》(Rhythm 0)就是将自己的身体放于被动位置,她在桌上放了72种物品,随观众任意对其使用,她用自己身体面对的危险,完全依从观众的反应。

中国行为艺术家苍鑫的一组行为艺术照片也是运用了这个手法,他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背景下互换衣物或外装,并立在一起拍照,当一系列这样的照片作品摆出来,就点明了艺术家的用意,他是要借用不同人的身份特征,用社会中不同地位的人,构建他的作品。从他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他接触过许多人,男女老少,高雅与平庸,他与他们接近,并做了许多交流与沟通,最后以咔嚓一声了结心愿。

艺术家在进行这类作品的创作时,我们不难想象他们的思考,他(她)是本着对他者的好奇与关怀去接近对方的,由此也深切地体验生活中不同的人因不同的处境而有所不同,了解他人也更利于了解自己,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在暗自琢磨,“如果那个遇难者是我?”或者“他如此劳累,如果这人换成了我怎么办?”这类问题的自我发问。人生有许多无法解说的疑问,人同样来到世界,而命运却是如此不同!我们无法改变人生,我们感叹世事无常。而行为艺术家用这种将心比心的方式进行体验,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具有面对生活宽厚的胸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