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求卓越》行动、意义和自我控制(1)

追求卓越 作者:(美)汤姆·彼得斯


行动胜于空谈的道理人尽皆知,不过人们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从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好像只要宣示政策就等于已经执行了。有人不服气地说,“可是我好几年前就以质量作为第一目标啊!”管理者无法亲自去驾驶起重机,不过他们可以采取行动。他们做的是别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他们的行动会展现出他们注重的优先要务是哪些,而这样的力量远远超过言谈。上面所说的案例里,该公司总裁的下属后来解释老板的话:“他当然重视质量。他从来没有说过‘我不在乎质量’。只不过他什么都注重。他一年宣布两次‘我重视质量’,但是却以行动表明‘我重视产品交货’,而且是一天两次”。另外一个案例里,某高科技公司总裁把振兴公司的希望都寄托在新产品的开发上,他并且(对证券分析师)公开宣称,公司正在这样积极进行。可是从工作日志和电话记录来看,他花在新产品上的时间只占全部时间的3%。尽管如此,他还一直问我们,为什么连他最亲密的盟友也不相信他以产品开发为先。

有趣的是,心理学界长久以来对于这个模糊的领域一直争辩不休。其中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个主张态度(信念、政策、声明)在行动之前,也就是“先说再做”模式。哈佛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掌握这派学说的精髓,他说:“人们比较可能做到‘有感而发’,却不易做到‘知而后行’。1934年有项突破性的实验则激发出正好相反的论述。这项实验结果指出,对外宣称的信念和行动之间几乎没有关联。

拉皮尔是一位教授,他在1934年和一名年轻的中国学生及其妻子一起在美国旅行。他们投宿了66家旅馆或是汽车旅馆,去了184家餐厅,只有一家旅馆或是汽车旅馆拒绝他们,而且他们在餐厅从未遭到拒绝。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寄信去这些旅馆和餐厅,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中国客人(当时美国强烈排华),92%的人都回复说不愿意。拉皮尔和随后的许多研究人员都把这项研究结果解读为:行为和态度之间存有重大的不一致性。几乎所有业主都表现出愿意接纳,只有在回信时,才透露出不肯接待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所谓“得寸进尺法的研究”显示,以渐进的方式获得对方的积极承诺有多么重要。有人做过一项实验,要加州帕洛阿尔托地区的居民在自己窗前竖立一个小小的交通标志,随后再进一步要求他们在院子内竖立一个更大的广告牌,结果发现,那些一开始就同意在窗前竖立交通标志的人,多半会接受这项进一步的要求。可是一开始没有被问到是否愿意在窗前竖立交通标志的人,95%都拒绝在院子里竖立大型广告牌。

这项实验的意义十分明显:就算是一小步(朝着你要他们走的方向),唯有让人们采取行动,他们才会逐渐赞同这件事情。此外,行动之后的肯定过程,也能够进一步激励人们行动,所谓行动,就是不断公开赞扬过程当中跨出的每一小步。“做事情”(大量的实验、尝试)会引领出迅速有效的学习、调整、扩散以及承诺,这也是卓越企业的标志。

此外,我们的卓越企业显然是从行动当中摸索出战略,而不是根据战略展开行动。研究战略流程的顶尖学者詹姆斯·奎因针对领导者在塑造战略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一番探讨,其方法并非根据数据、以分析为先的程序。他列举领导者主要的工作,其中包括扩大了解、建立意识、改变象征、支持新的论点、调整战略并测试部分解决方案、扩大支持力量并克服反对力量、鼓励弹性并加以组织、推出实验并有组织地等待、争取员工的承诺、澄清公司的重点、管理各个联盟以及正式化承诺(如授权“推介人”)。领导者的角色可说是协调者和肯定者:在行动中找出可行的路径并且加以调整(通常是在已成事实之后),将其塑造成可以通往新战略的持久承诺。简而言之,领导者要创造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