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非求碗热汤喝》细细切做臊子(1)

无非求碗热汤喝 作者:张佳玮


老笑话说两位田间汉聊天,猜:你说蒋委员长每天都吃什么饭?答:肯定是顿顿捞一碗干面,油泼的辣子还调得红。这是许多笑话的范本:下面的人猜不了上头的生活,所以吴承恩幻想天宫神仙,也馋几颗人参果、几颗蟠桃吃;上也不能知下,所以司马炎能让三国归晋,却阻不了儿子司马衷问出经典的“何不食肉糜?”糜应该是粥,肉能剁成粥状,功夫不小。厨房做过的都知道,到这地步,手工价值都抵过肉了。只看鲁提辖跑去找镇关西麻烦,先让他精肉肥肉外加寸金软骨,都“细细切做臊子”。郑大官人再怎么徒有虚名、为非作歹,也算地方有名的养得起二奶的屠户,能让他切得心头不愉,可见这工序是一点儿都不简单。肉糜比起肉臊,又显然精细难做得多。

但说到味道,肉臊子比肉糜似乎好得多。北方许多面食,都讲究肉臊子铺面。台湾早期的担仔面,也是靠肉臊子撑局。肉臊子好比印度菜里的咖喱浇汁,或是北京涮肉时的花生酱,是点石成金的那一下儿。想来肉臊子比肉的好处,一是细,于是容易入味;二是碎,于是口感零落;三是做到这种可浇可洒的姿态,拾掇起来便容易,可塑性强。

好肉臊子,第一得是调味精美。比如担仔面,说以前极正宗的肉臊子汤,是鱼骨虾壳汤熬的,猪肉被这么清淡的汤一洗,火气尽去,臊子也淡雅可口了;陕西臊子面的肉臊子,那是蒜苗、陈醋、鸡蛋、黄花菜们轰轰衬出来的味道,简直像大观园里许多妹妹配一个宝玉,那肉真是几世修来艳福。

但其实除了调味,臊子本身切得好坏,多少有些讲究。鲁提辖和郑大官人撕破了脸皮,嗖一声兜脸把臊子拍人脸上。老郑不乐意去掏刀子了,咱们却得为老郑喝句彩。因为文中当时说道“下了一阵的肉雨”,说明肉是整齐细碎了的,只是还没有到虚无缥缈的沙尘状态。我小时候看老人家切肉,总嫌他们切得不碎,当时人家总说我笨,说切多了就没肉味了。后来看梁实秋先生写狮子头,“多切少斩”“不可剁成碎泥”,大致有些明白。据说最正宗的狮子头讲究更深,要粗切细斩,而且切成石榴大小最好。如果切得太细,肉的筋骨、嚼劲、神魂都没了。拿些死肉做出来,能有什么味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