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赏识激发潜能

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 作者:白惠珠


鼓励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赏识使孩子自信。在我们家,经常会对孩子作出“这件事你想得有道理”、“好!怪不得老师要夸你做事认真”等评价。

这种及时的赏识和肯定,可以在心理上强化和巩固孩子“做得好”的意识,让孩子增强自信心和勇气,激发出潜在的能量。

“妈妈说我在很多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她说我是属于笑到最后的人。这点使我很吃惊,如此高的评价,对我无疑是极大的鼓励。笑到最后!多么好呀,这是很优秀很难得的品德,是啊,如果能够把它当做我未来的努力目标,那将是我巨大的财富!”

这段话摘自白雪初中的日记,我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我早已想不起来在何时何地因何事对她作了这样的评价,更没想到对白雪的影响如此巨大。我不禁惊叹:对孩子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真是太重要了!

白雪刚上初一的时候,有一件事对她的影响很大。

那天,我们在人民路逛街时在某商店遇见一位外国女士。当时白雪很想上前用英语和她交谈以锻炼口语,可又因害羞而不自信,迟疑着不敢上前。我鼓励她,这是一次好机会,是平时在校园里找不到的练习口语的好机会。可她还是犹豫不决。见此情景,我严厉地说她:“白雪,对你来说,这是一次勇气和自信心的挑战。不要怕说不好,更不要怕会说错,我相信你一定能战胜自我。”

事后,白雪写了《一次尴尬的对话》来反思这段经历。她明白了应该怎样抓住机遇、锻炼能力、展示自我。

下第一场春雨的那天,我和妈妈在人民路一家商店买衣服时遇到一位外国小姐。她衣着朴素,大约20岁,正站在一排衣架前挑选唐装。潜意识中我料到妈妈会让我“锻炼”一下,由于心虚,我假装没看见,可还是没逃过妈妈的眼睛。

“白雪,跟她用英语会话,展示一下你的水平。”妈妈期待地对我说。

我很不好意思,不知该说什么。这时,妈妈又用不容商量的语气催促道:“不要害怕,多好的机会啊。快一点。”

我在心里鼓励了一下自己,走上前用英语和她打招呼。

“我可以帮你做点什么吗?你喜欢哪一件?”她眼睛一亮,欣喜地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懂。接着她又重复了一遍,可我还没听懂。真糟糕!这第一“回合”就失败,我更没信心了。

我下意识地望了妈妈一眼,妈妈冲我赞赏地点头。我心里一下镇定下来,快速考虑了语法的问题,又问:“你来中国多久了?”“

“七个月。”

“那么,你在中国干什么呢?”

“老师。” 她答道。

“在哪个学校教书呢?”

……

她满意地买下衣服后,店员热情地把她送到门口。这时,我们发现她的雨伞忘在了店门口,于是我拿起来向她追去:“老师,这是您的伞。”

……

事后,我多次和白雪共同回忆这次经历,对她最终战胜自我、接受挑战的做法给予了肯定。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她及时抓住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意识,从而内化为她的素质。事实证明,在今后很多次类似的经历中,白雪的表现都令人满意。

五年后,上高二的白雪用外语采访杨澜,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2004年8月,著名主持人杨澜来郑州,参加与河南省文化厅合作的 “文化河南”大型电视片的新闻发布会。作为《大河报》的小记者,白雪参加了新闻发布会。面对英语专业毕业的杨澜,白雪有意挑战自己——用外语采访!会上,白雪及时捕捉到杨澜“我很关注青少年群体”这句话,并以此话题用英语对她进行了采访。

着杏黄色上衣的杨澜光彩照人,显示出成功女人的干练与气质。此次来郑州,杨澜是来参加与省文化厅合作的“文化河南”大型电视片在阳光卫视的展播活动的。她在新闻发布会上那句 “我很关注青少年群体”引起了我的采访兴致,于是,昨天中午,我作为校园记者简单地自我介绍之后,就此话题对她用英语进行了采访。我们用英语开始了愉快的交谈。

“我曾经也是个孩子,我知道那段时光是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而如今,我也有正在上学的孩子。”

“所以您作为曾经花季的母亲,希望每个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吗?”我想到了杨澜在去年为慈善事业捐献2亿元。

“对啊,你知道现在的孩子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连我这个‘传媒人’都惊奇。比如说电脑。”

“那也是你为什么提出要关注青少年的原因啦?”

我们都笑了,她笑起来爽朗又平易。

“是。他们更需要了解一些中国古典文化,这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是缺乏的,然而却是必要的。”

我谈了现代传媒在文化传播和娱乐生活方面发挥的作用,谈了我也想像她那样先做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再从事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工作……杨澜的眼神很专注,那是一双真诚的让人信任的眼睛,她的脸上写满了笑意。

白雪高二时以“大河报小记者”的身份用英语采访杨澜

听了我的想法,杨澜点头鼓励我:“这是个不会让你后悔的职业,祝你好运。希望多年之后我们会是同行。”

白雪流利的口语、准确的词汇、大方的举止引起了杨澜的兴致,原本安排三分钟的采访进行了十几分钟。在场的文化界人士对白雪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8月12日,《杨澜与小记者》发表在《大河报》“小记者”版。

那天采访结束之后,白雪谢绝了留下用餐的挽留,说还要回家复习功课。当时,在场的我心里既感动又感慨:有多少孩子盼着有机会见明星、要签名、吃大餐呀,而白雪却有这种定力,太可贵了!

此刻,我写到这里才发现,在六年前的2004年夏天,杨澜对白雪说的“希望多年之后我们会是同行”的话竟然真的变成了现实——2010年,白雪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国家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更加富有戏剧性的是,2011年7月23日,白雪因工作到吉林,与同到长春为新书《一问一世界》做签售活动的杨澜邂逅。杨澜在微博中感慨地说:“时间真奇妙,见证每个人的成长,见证善意的传递。我是个幸运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