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录1/关于空性的教导(1)

妈妈的佛法书之育儿篇 作者:(澳)萨拉·娜塔莉


当我们愤怒时,当我们不喜欢某人时,视野会变得狭窄,只能看到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真相。我们完全相信了我们的错觉。而我们编造的故事、我们的投射和事情的真相往往相去甚远。我们所遭遇的困境,实际上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如果可以改变我们的心,问题就会大大地减少。心之所以创造了这么多问题,原因之一是我们以非常具体、僵化的方式来看待生活。我们把别人,包括家人和自己,看成是固定、单独和持久的。那些想要的和讨厌的东西,我们从不以怀疑的方式来看待它们。

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我们追求那本不存在的所谓幸福,徒劳的付出让我们受苦。在菩提树下打坐,佛陀证悟了究竟真理,了悟到所有的现象,包括我们自己,本质上都是空性。空性是实相的究竟本质。即便如此,要在一个很深的境界中领悟它,也是相当有难度的。

空性并不是说,所有的现象都不存在,而是它们不是以我们所认为的方式存在着,有一个单独的、持久不变的实体。诸法无我,有些佛教徒会这样来表达,所有的物体都没有自性,或者说固有的存在。因为我们透过幻象来看一切——比如我们的我执,以及所有支撑这一自我的执著——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海市蜃楼,都只是幻象。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佛教徒想获得这样一份领悟——没有任何人、物和事是值得紧抓不放的。

我们对一样东西的看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东西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别人眼中的那个东西,和你眼中的它决然不同,里面夹杂着他们自己虚幻的投射。想想我们对前男友、小汽车、工作、家庭,甚至是我们的衣服、CD和家具上面的投射。男朋友会满足我们一系列身体和情感上的需要;小汽车会带给我们出行的方便;工作会带给我们尊严;家意味着安全感。我们把我们的信念带到这一切东西上。不同的人会投射不同的信念,这取决于他们的心智。

我们通常对心与物之间的关系不了解,同时我们也没法看到它们由一系列的缘起与外境决定。佛陀教导过,没有任何事或人,可以脱离因果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真空中。如果所有支持生命的因素突然消失,人会死得很快。所有事情都依赖别的事情而存在,所有的人也都依赖其他人而存在——不只是他们的父母和祖先。

那么总结一下吧:所有的现象都依赖于我们的投射和它们的起因。它们不会以我们通常看到的固定的、单独的形式存在,但它们与组成的部分又有关系。把桌子的一条腿拿走,它就不再是一张桌子了;把方向盘从车上拿走,方向盘和剩下的部分就不再是汽车了。同样的,我们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称为身体。胳膊不是身体,头不是身体,因此,既然没有任何一部分可以被称为身体,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也不是我们的身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