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大洋两岸(1)

第二次握手 作者:张扬


16、大洋两岸

一九三二年二月发现中子。一九三三年十月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便指出:只要能找到一种元素,它的核在遭受一个中子轰击时能发生裂变并发射出另外两个中子,就可能实现“链式反应”并释放出巨大能量。一九三五年西拉德已经预言了核研究的“危险后果”,一九三九年他更指出可能“制造出对人类有极大威胁的原子弹”。

丁洁琼支持西拉德的观点。她刚到美国就盯上了中子研究,刚到伯克利又盯上了铀研究。奥姆霍斯博士明白琼目光锋利,她在寻找可以释放原子能的元素和手段。

能引起“链式反应”的元素是什么?一九三四年秋,意大利科学家费米[注1]用一系列重金属元素做试验,在罗马首先用“快中子”做炮弹轰击铀核,没有取得效果。但是,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施特拉斯曼按照女物理学家迈特纳的建议在柏林用“慢中子”做炮弹轰击铀核,却发生了奇异现象。

迈特纳是犹太人,当时已经逃出德国到了瑞典。一九三九年一月她对哈恩和施特拉斯曼不久前发现的“奇异现象”作出解释:铀核分裂成了两大碎块,大量能量得到释放,“核裂变”已经实现。

灭犹政策迫使一大批优秀科学家逃出德国并先后到达美国,其中包括九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九三九年三月,美国政府代表会见五位著名科学家征询铀研究对美国的利害时,奥姆霍斯博士是五人之中唯一的非犹太血统科学家。他们警告:如果希特勒抢先造出原子弹,将是全人类的灾难。

西拉德于一九三九年八月二日起草了一封信,交爱因斯坦签名后由白宫顾问萨克斯于十月十一日面呈罗斯福总统。这封后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信”指出“铀元素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转变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一种新型的威力极大的炸弹可以由此制造出来”,还指出法西斯德国正在进行铀研究,这意味着希特勒可能“先发制人”。

罗斯福警觉起来。一个相关机构随即成立,即所谓“U委员会”。它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掌握铀矿资源,准备研制原子弹。美国采取果断措施,于一九四一年十月将一千二百五十多吨刚果铀矿石分装在两千只铁桶中运往纽约;一九四二年三月,更将这批矿石转移到国家黄金储备重地诺克斯堡国库。

奥姆霍斯来看望丁洁琼,坐在客厅里侃侃而谈,已谈了很长时间。

“你看,琼,铀矿石本来一钱不值,它的全部价值只在于共生在里面的那点镭。”奥姆感叹,“居里夫人当年发现镭,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可镭有什么用呢?不错,它放射性强,是铀的一百万倍,说是可以用来治疗癌症。然而,就是这放射性使居里夫人和她的实验室的好多人患上癌症,死于非命。哦,还可以用作钟表仪器上的发光涂料,如此而已。是哈恩这家伙,使铀成了无价之宝!”

花架上那盆兰花朝四面八方伸出十几根茎,每棵茎上有十来个浅黄绿色花朵,花瓣和花萼上撒满紫红色斑点。这是一盆“建兰”,跟其他品种的兰不一样,开放的时间不是春天而是盛夏,发出的不是淡香而是浓香。

丁洁琼端坐在花架旁听任奥姆海阔天空,很少插话,偶尔起身往茶杯中续水。现在,她终于看看手表,打断对方:“谢谢你,奥姆。我们谈得真愉快,就像每次交谈一样。”说着,她微微一笑:“不过,已经谈了三个半小时,你却一直没有触及主题。”

“主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