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一章 有条件养育(3)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无论我们是否想到过,这两种养育模式是建立在迥然相异的心理学、儿童发展,乃至人性的概念之上。首先,有条件养育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极为相近,代表人物是斯金纳。顾名思义,其典型特征是“一切只看行为”,只有可以看见和衡量的才是重要的。你看不见“欲望”和“恐惧”,所以干脆只专心于人“做”了什么。

此外,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无论是行、是止,是热情、是冷漠,都是建立在是否被“强化”的基础之上,人类做出的每件事都可以被解释为是否受到了某种奖励的强化,无论是人为授奖还是自然奖励。如果一个孩子对家长表现出关爱,或是主动将自己的甜点分享给朋友,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孩子的行为仅仅是由于过去某些愉快的反应而导致的结果。

简而言之:“外在力”,诸如某人之前因自己的行为而受到的奖励(或惩罚),是导致人类如何行动的关键因素,而如何行动则构成了我们的全部。即使从来没有读过斯金纳的作品,人们似乎也很容易接受他的这些假设。家长和老师总是在谈论孩子的“行为”,好像除了这些表面现象就别无可取,孩子的个性、想法、感觉和需求都不重要,不用管什么动机和价值观,关键在于改变他们的所作所为。当然,这会导致我们对那些仅以强制孩子做什么(或停止某种行为)为目的的训导技巧产生依赖。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行为主义的典型范例:或许你曾遇到过这样的家长,他们在孩子做了某件具有伤害性或不好的事后会强迫孩子道歉。(“你能说对不起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家长真的认为在强迫孩子说出这句话后就会神奇地让孩子产生抱歉的感觉吗?尽管所有证据表明这并不可能发生。或者更糟的是,家长是不是根本就不关心孩子是否真的产生了抱歉的感觉?因为这种感觉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说出适当语言的行为。强迫性道歉通常只会训练孩子心口不一——也就是,说谎。

不过这里值得反思的还不只是这一种养育现象,它只是斯金纳主义——仅仅关注行为——如何缩窄了我们对孩子的理解、扭曲了我们与孩子的相处方式的诸多范例之一。我们在训练孩子独自睡觉或使用马桶的养育程序中都能看到同类手法,而从这些程序的角度出发,孩子为什么在深夜啜泣的原因无关紧要——恐惧、厌烦、孤独、饥饿或其他;同样,一个学步儿不愿使用马桶的原因也不重要。那些提供步进式技巧、“教会”孩子独自睡觉,或煽动我们利用玩具、MM豆或表扬去敦促孩子使用马桶的育儿专家们,关心的并不是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感受和意愿,而只是行为本身。(尽管还未实际做过测试,但我认为家长有必要用一个简单且实用的方法去检查一本育儿书籍的价值:其大小与“行为”一词出现的频率成反比,“行为”越多,书的价值就越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